北魏原本可以统一天下-最后为什么失败了 (北魏原本可以灭亡吗)
对北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,南北朝时期北魏有望一统全国,北魏最后为何失败了?北魏政权的建立者出身于鲜卑族,在该政体建立之初,采用的是拓跋贵族和汉人世家豪族联合治理的政...
南北朝那会儿,北魏本来挺有机会一统天下的,最后怎么就黄了呢?
北魏的建立者是鲜卑人,刚建国那会儿,他们让拓跋贵族和汉人大户一起管事儿,这么一来国力噌噌涨,为后来统一北方打下了底子。
可就在这节骨眼上,当时的统治者拓跋嗣突然没了。之后,才16岁的拓跋焘接了摊子,靠着老祖宗留下的家底和自己的本事,硬顶住了北方大漠政权的猛攻,让北魏熬过了最难的时期。等缓过劲儿来,他们头一件事就是打柔然,先后出兵13次,最后把柔然彻底打服了。

最关键的是,这一仗抢回来好多牛羊牲畜。这些物资不光解决了北魏的饥荒,还让他们统一北方成了迟早的事儿。
之后,北魏先后在431年灭了夏,平了山胡,436年灭了北燕,439年灭了北凉,算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。不过,这种融合是靠武力硬凑的,能不能长久,得看北魏军队够不够强。真正让各民族处得来的,其实是后来的孝文帝。
那他到底做了啥,让民族真正融合了呢?
这位皇帝挺有能耐,历史上也留了不少笔墨。他搞了均田制,改了鲜卑人的老规矩,推行汉化,不光缓和了刚建国时的阶级矛盾,社会也稳了下来,民族融合也顺顺利利往前推了。一个国家要是真能让各族一条心,那力量可太吓人了,国力增长肯定快,看看现在的中国就知道。
那为啥这么好的开局,北魏还是没统一天下?

后来历史学家琢磨来琢磨去,总算找着北魏没统一的根儿了:经济体制没跟上改革。
翻翻北魏的历史就能发现,他们那会儿交易方式老掉牙了,大家基本都拿东西换东西,跟远古时候似的。这种方式最原始,俩人面对面换东西,后来早就被货币取代了。
你想啊,北魏经济眼瞅着发展,社会需求越来越大,还用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,能不出事儿吗?
北魏建国后,孝文帝让大家休养生息,国力慢慢缓过来了。二十多年后,经济情况好多了。史书上都说那会儿人口噌噌涨,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证明。
再说说农业,农业发展了,社会经济肯定差不了。孝文帝上台搞了均田制,把没主的地分给农民,大家种地的积极性高了,农业发展得特别快。
还有那本《齐民要术》,也是这时候写出来的,能看出北魏农业发展得多牛。农业不光让大家日子好过了,还带火了别的行业。可跟农业的蓬勃发展比,北魏的经济体制基本就没动过,还是拿东西换东西,让很多人头疼。
比如,当时为了方便交换,大家规定了一匹布的标准,拿这个当单位换东西。但这么一来,就给坏蛋钻了空子。人嘛,都有点小心思,现在疫情还有人卖假口罩呢,更别提那时候没人监管的北魏了。有些人专门找些破破烂烂不能做衣服的布去换,坑了老百姓不说,还浪费社会资源,搞得乱七八糟。

有人可能问了,孝文帝这么个能干的皇帝,咋不管这事儿呢?
其实也不能怪他疏忽,金无足赤人无完人,孝文帝也不是万能的。要知道,北魏刚起步那会儿,他事儿太多了:得推动民族融合,得搞农业发展,得统一度量衡,得改革吏治,得缓和阶级矛盾……一堆事儿堆在眼前,他分身乏术,顾不上每个领域也正常。
结果金融这块儿就成了改革的空白区。可惜啊,孝文帝可能也没想到,这一个没顾上,直接葬送了北魏统一天下的可能。
不过话说回来,北魏朝廷也不是全是笨蛋。后来事情闹大了,他们终于想起经济体制改革了,决定造钱,改交易方式。可这时候又出岔子了:国家没足够的材料造钱,只好让老百姓自己造。
你要知道,人的贪念是挡不住的,有利可图,肯定有人跟着来。
这不,孝文帝一放开民间铸钱,好多黑心大户就冲进来了。他们造的钱特别粗糙,很少有达标的,俗称“恶钱”。后来满大街都是这种烂钱,新钱根本推不开,老百姓慢慢不信钱了,政府公信力也没了,最后又回到拿东西换东西的老路子。
这时候北魏政府赶紧出手,打击民间私自铸钱,还规定了新钱的质量和规格。可事儿已经到这地步了,不是孝文帝没意识到严重性,是他知道了也拦不住了。
甚至这时候,北魏朝廷和地方贵族已经开始勾结了。那些豪门才不管国家死活,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好处,哪管你天下大不大乱。
说白了,这时候的北魏政府已经烂到根儿了,也为后来分裂埋下了祸根。

我觉得吧,这事儿根儿在哪儿?就是北魏一开始没规划好,后期急着让老百姓自己铸钱来缓解压力,又没管住。历史上不光北魏让民间铸钱,可只有北魏因为这个事儿分裂了。
说白了,就是因为没管好,朝廷失去了公信力。
参考资料:
【《魏书·帝纪第七·高祖纪上》、《北史·魏本纪第三·高祖本纪》、《中国通史·第五卷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