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为什么会在晚年受尽凌辱-被誉为北魏一流军事谋略家的崔浩 (为什么会在晚上12点醒)

嗨又和大家见面了,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崔浩的文章,希望你们喜欢,作为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,北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一百多年的时间,其存在丰富了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泱泱文明,魏晋时期,北魏在...

admin

北魏这个王朝,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百多年的光景,算是个挺有分量的朝代了。魏晋那会儿,北魏在拓跋焘带领下统一了北方,还推行汉文化,让北方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都跟着热闹起来。社会环境宽松了,文人墨客就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,今天要说的崔浩,就是其中的一个狠角色。

崔浩出身清河崔氏,北魏第一门阀,他爹是白马公玄伯,妥妥的含着金钥匙出生。但这小子也没辜负家里,从小就聪明,是当地有名的神童。史书里夸他“少年好学、博览经史、玄象阴阳、百家之言无不关综、研精义理,时人没谁能比得上”,这评价够实在了吧?说他是“北魏第一学者”,一点都不过分。不过啊,崔浩可不是只会啃书的书呆子,他最牛的是军事才能,运筹帷幄、算无遗策,那才是真本事。

崔浩在北魏待了三朝,道武帝、明元帝、太武帝都重用他,官做到司徒,才能是真惊艳。跟着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,他出的主意一个比一个绝,立下不少战功,后人叫他“北魏一流军事谋略家”。可就是这么个军事天才,晚年却惨得不行,被满门抄斩,想想都让人唏嘘。那问题来了,这么牛的人,最后怎么就落得这个下场呢?

为什么会在晚年受尽凌辱-被誉为北魏一流军事谋略家的崔浩 (为什么会在晚上12点醒)(图1)

站得高摔得狠,命运这东西,哪是你说扼制就能扼制的?

崔浩作为北魏第一大臣,心系汉人,老反对太武帝南征,想往别处扩张;他还使劲推动鲜卑人汉化,恢复门阀制度,扶植汉人豪门;跟着拓跋焘统一北方,把“神算子”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。加上他是三朝元老,崔氏家族和范阳卢氏、太原郭氏这些世家大族抱团,势力大得很,皇帝们自然器重他。

但话说回来,心腹大臣说白了就是皇帝的左右手,专门干那些得罪人的脏活儿活儿。在权力场里,这个位置最容易变成“心腹大患”,也最容易当政治牺牲品。崔浩啊,就是这么成了权力斗争里的炮灰。

崔浩是正宗汉人,主张北魏全盘汉化,还想着削了鲜卑贵族的特权,按汉人规矩给他们分三六九等。这主意长远看对统一南北、稳定政治有好处,但他忽略了一点:自己是个身居高位的异族人,本就孤立无援,这下子把鲜卑旧贵族全得罪光了,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?

崔浩当时风头正劲,又受皇帝信任,行事特别高调。在朝堂上跟鲜卑贵族对着骂,连太子拓跋晃都敢怼。太武帝远征时,太子监国,崔浩推举几十个人当太守,太子不答应,他就拿三朝元老的身份压人,硬逼着太子松口。这一下可把太子和鲜卑贵族惹毛了,他们赶紧先下手为强,以“不能信一个异族人忘了祖宗”为由,集体弹劾他。 为什么会在晚年受尽凌辱-被誉为北魏一流军事谋略家的崔浩 (为什么会在晚上12点醒)(图1)

这人呐,会谋国不会谋身,智商高情商低,最后只能死路一条。

北魏那会儿佛教势力大得很,为了巩固地位,佛教都跟政治绑一块儿了,成了豪门贵族争权的工具,太子拓跋晃都公开支持佛教。可见佛教已经渗透到社会角角落落了。要推行汉化,就得跟佛教对着干,可这太难了——毕竟佛教在当时太火了。

就算是北魏说一不二的拓跋焘,当时也犯了难——进退两难。要是自己亲自出面推汉灭佛,等于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,跟太子、鲜卑贵族、佛教势力对着干,矛盾就彻底没法调和了。可汉化又势在必行,灭佛箭在弦上。怎么办呢?

拓跋焘脑子转得快,想到了崔浩。让这个手握重权的高官出面,既能推进灭佛,又能跟鲜卑贵族互相牵制,消耗他们的力量。不管最后谁赢,拓跋焘都能坐收渔利;要是事情失控了,就把崔浩推出去当替罪羊,祸水东引,平息众怒。

为什么会在晚年受尽凌辱-被誉为北魏一流军事谋略家的崔浩 (为什么会在晚上12点醒)(图1)

就这么着,崔浩成了灭佛运动的总负责人。他在长安把和尚全杀了,佛经烧光,佛像拆了,还让各地都跟着学。他同事寇谦劝了好几次,说这会惹大祸,崔浩根本不听。

结果嘛,可想而知——既得罪了鲜卑贵族,又惹怒了佛教徒和老百姓。全国各地都反对崔浩,佛教徒更是骂他该下十八层地狱。拓跋焘一看众怒难平,只能下令杀了崔浩,北魏第一功臣就这么没了。

说到底,崔浩就是政治斗争里被推出去挡刀的替罪羊。他的死,说穿了是政权更替、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,也是历代那些“心腹大臣”逃不掉的宿命。北魏前期的汉化啊,这下算是卡壳了。


上一篇: 最后为何没善终-北魏权臣崔浩 (最后为什么) 下一篇:崔浩的一生有多牛-北魏第一谋臣 (崔浩的一生有几次婚姻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