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他又是如何迁都的-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

拓跋宏,即北魏孝文帝,汉名元宏,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,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、改革家、文学家,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,生母李夫人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在北魏拓跋斯建国前的大部分...

admin
北魏孝文帝拓跋宏,汉名元宏,是北魏第七位皇帝,算是个挺有想法的改革家、文学家。他爹是献文帝拓跋弘,生母李夫人。早先在北魏刚建国那会儿,鲜卑拓跋氏对各部的控制其实挺弱的。但鲜卑贵族势力一直挺猛,从明元帝、太武帝到文成帝、咸文帝,这几代下来,他们牢牢把住了北魏的权力。 先说说孝文帝的改革吧。其中一个重要动作就是重定祖宗庙号。孝文帝彻底掌握大权后,为了摆脱统治困境、加强皇权,对旧贵族下手挺狠。最明显的就是他搞的“分工”原则。说白了,就是让官员各司其职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,贵族们随便插手政务,搞得一团糟。比如他坚持让王瞻参与,说“议事、引导”是王瞻的职责,必须得参与。元望能参加大典,是因为他太尉的职责,跟他是不是“国大姓”没关系。一方面,这说明鲜卑贵族袁步不买韩王战的账;另一方面,也说明孝文帝烦透了贵族以“国大姓”的身份瞎掺和政务。他想要的“分工”,就是想打破这套老规矩。
他又是如何迁都的-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(图1)
那孝文帝为啥要迁都呢?其实早有苗头。早先拓跋推寅带着拓跋鲜卑的先民从密林里走出来,就积极跟匈奴这些族群通婚,学人家的生产方式。献帝拓跋邻要迁到匈奴故地前,分定了宗族十姓,还宣布十姓内部百世不能通婚。这意思就是拓跋氏及其旁支必须跟十姓以外的部族通婚,跟匈奴等族的交流就更深了。这能看出拓跋鲜卑人及其祖先对各族挺开放的。也正是因为这种开放,拓跋鲜卑才慢慢壮大,到力微时期建立起强大的部落联盟。后来,拓跋鲜卑就走上了汉化的路。拓跋鲜卑祖先处理跟匈奴关系的方式,跟后来北魏对待汉族的方式,其实是一脉相承的。这就是北魏后来搞汉化措施,甚至孝文帝迁都的内在原因。到了孝文帝时代,削弱旧贵族权力、进一步汉化,就成了历史的必然。所以他搞了服饰改革、重定庙号、官制改革这些措施。结果在改革西郊祭天仪式时,碰到了旧贵族脆弱的权力神经,他们集体反对。所以啊,要不要离开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的平城,就成了孝文帝改革能不能成的关键。
他又是如何迁都的-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(图1)
那孝文帝到底怎么迁都的呢?迁都能成,关键在于孝文帝安排得挺周密。一个重要因素是得到了朝里年轻力量的支持。其实力保障直接来自北魏军事的变化和部分官员对汉化的认同,追根溯源,还是北魏不断汉化的结果。这么看,孝文帝迁都,其实是对前期汉化改革的总结和发展。另外,汉族军官开始掌握禁军指挥权,成了迁都计划的重要支持力量。早先北魏打仗都是鲜卑贵族带兵,到了迁都前夕,汉族也有人能掌军权了。 迁都之后,短期影响也挺大的。一般人觉得迁都就是促进鲜卑汉化、民族融合,维护统治。但我觉得,除了这些长远影响,短期影响也不能忽视。比如更换羽林虎贲、调整行政区划、换征战将领这些直接影响,让孝文帝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旧势力束缚,加强了皇权。这些能预见的直接好处,成了他甘愿冒险迁都的动力。迁都后,因为旧势力还在,孝文帝也做了些妥协。比如允许“难于移徙”的旧贵族“冬居南,夏居北”,服饰改革中对“不达新式”的元圣来容忍,语言改革中允许三十岁以上鲜卑人还说鲜卑语。不过这些妥协都是暂时的。不光如此,迁都洛阳后,征战将领也换了。比如南伐,汉人李崇、邢峦这些人成了常带兵的,鲜卑旧贵族反而退居次要了。
他又是如何迁都的-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(图1)
那为啥非得定都洛阳呢?到了冯太后时期,汉族士人地位高了不少,像赵郡李氏的李敷、李奕兄弟,陇西李氏的李冲,太原王氏的王靓,都受到了重用。冯太后用汉族势力制衡鲜卑贵族,也想缓解胡汉矛盾,减少叛乱。重用汉人让冯太后代表的皇权脱离了鲜卑贵族束缚,能独立运转。孝文帝掌权后,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重构皇权体制。这么看,他后来搞爵位调整、废除军号世袭,都是在为分定姓族做准备。分定姓族是北朝门阀体制建成的重要标志。迁都的一个重要目的,就是摆脱鲜卑旧势力掣肘,加强皇权。他靠的是鲜卑贵族反感的门阀制度,达到了伸张皇权的目的。但门阀大族太壮大,也会阻碍寒门晋升,甚至影响皇权,东晋南朝的教训就在眼前,孝文帝不能不考虑。他要建的是皇权控制下的门阀制度。 早先北魏在地方搞宗主督护制,靠各地强宗大族统治,控制力有限。邺城在河北南部,当地大族林立,要是迁都过去,怕是被这些宗族困住。再加上赫连夏、柔然的外在威胁,明元帝肯定顾忌这些,所以迁都计划就搁置了。对孝文帝来说,邺城地理位置确实重要,但他想推动门阀政治,把鲜卑穆、陆、贺、刘、稽、于、楼、尉八姓定为第一等士族,再跟汉族崔、卢、李、郑、王大姓联姻,这是大势所趋。万一这两者联合起来,迁都邺城,他好不容易摆脱旧势力的计划,岂不是“刚脱虎口,又入狼窝”?孝文帝面对的是重构皇权体制:一方面要维持统治、维护权威,摆脱旧势力;另一方面还想更进一步,跟南朝争夺汉室正统。所以他才说平城是“用武之地,非可文治”。洛阳的文化优势,也成了他选洛阳的依据。邺城虽然是后赵、前燕的旧都,但那两国偏安一隅,是割据政权。北魏疆域广,太武帝时就基本统一了北方,之后又占了青、齐等地,边境不断扩大。这时候,“邺城”这种小国旧都,满足不了孝文帝的政治理想。他想要的都城,是能定鼎河洛、图谋天下的地方。
他又是如何迁都的-北魏孝文帝是如何改革的(图1)


上一篇: 孝文帝元宏长女-善妒出名-以残酷虐待奴婢-兰陵公主 (孝文帝元宏长陵) 下一篇:忽必烈是怎么建立元朝的-开启汉化改革 (忽必烈是怎么继承汗位的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