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三国为大成的最大功臣是裴松之-揭秘 (三国集集趣)
今天趣历史小编要说的三国人物,不是罗贯中、亦非陈寿,而是一位不是三国时代的人士,若不是他补充一些重要资料,那么现在的我们,根本无法讨论三国,演义的故事架构,一部分可能是来自他的注解,这号人物是魏晋南北...
今天想聊个三国时期的关键人物,但严格来说,他其实不算三国时代的人——魏晋南北朝的裴松之,裴先生。

南朝宋的刘义隆觉得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内容太简略,就派裴松之去搜集更多资料,补上缺漏。要不是裴先生在背后使劲儿,咱们现在可能都看不到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了。
陈寿写《三国志》的时候,其实是各国资料拼凑的,难免有漏记或者错的地方。比如《吴书》里凌统的传记,陈寿写他去世四十九岁,可偏偏还有二十九岁的另一种说法,这就让人犯迷糊了。还有董袭这么个大将,后世居然没太多记载,是不是陈寿当时漏记了?谁也说不准。
裴松之干的活儿,就是把陈寿漏掉的东西补上,把错的地方改对。不管是事件、地理、时间还是人物,他都得一一核对。
更绝的是,吴书里居然有两个黄盖、两个马忠,还分属不同国家;关羽兵败麦城时手下有个叫苏非的武将,和甘宁的同事苏飞,会不会是同一个人?还有更离谱的,说刘禅小时候被人口贩卖,这到底是魏人恶意抹黑,还是记载错了?要是真的,刘禅的年龄就得改,他经历的那些事也得重新排顺序了。

要知道,三国离南朝都快两百年了,裴松之得从一堆故纸堆里翻资料,不光是找,还得证明这些资料不是瞎编的,这得多难啊。
别小看只是作注解,这活儿一样得考证、审核。那时候《三国演义》还没写出来呢,裴松之找到的这些补注资料,怎么让人信服?陈寿的《三国志》早就名满天下了,裴松之能去推翻他吗?当然不能,也没必要。
说白了,裴先生就是那个把三国资料集大成、默默推动了一切的幕后大功臣吧?我说得对不对?你们觉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