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衍-北周至隋朝时期大臣-深得隋炀帝宠信-善于揣摸圣意
郭衍,554~611,,字彦文,太原介休人,北周、隋朝时期大臣,曹魏雍州刺史郭淮九世孙,西魏侍中郭崇之子,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出身太原郭氏,少时骁勇,善于骑射,...
郭衍,字彦文,太原介休人,北周到隋朝时期的大臣。他是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的九世孙,西魏侍中郭崇的儿子。郭家在太原可是有名望的家族,他从小就不一般,特别骁勇,骑马射箭都是一把好手。
在北周当官时,他跟了陈王宇文纯,深受器重,一路升到车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,还被封了武强县公。那时候北周和北齐老打仗,郭衍多次带兵打北齐,还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,立了不少功劳。
隋朝建立后,郭衍更得隋文帝的亲近,让他当平凉道行军总管,专门防备突厥来犯。开皇四年(584年),朝廷开凿广通渠,郭衍负责监工,带着人把渭水引到大兴城北,一直通到潼关,四百多里的漕运就这么通了。关东的粮食能顺利运到关中,缓解了粮荒,当时的人都管这渠叫“富人渠”。
开皇五年(585年),他当瀛州刺史,赶上发大水,老百姓被淹得爬树上、躲坟堆。郭衍赶紧调来船和粮食救灾,先开官仓赈灾,再上报朝廷。隋文帝很欣赏他,后来调他去朔州当总管。朔州偏远,粮食转运麻烦,郭衍就在那儿搞屯田,不仅自给自足,每年还能多存一万多石粮,老百姓不用再受转运的苦了。
开皇十年(590年),陈朝旧地叛乱四起,郭衍跟着晋王杨广去平叛,带着一万人屯在京口,后来在各路打仗,把叛军都平了,还当了蒋州刺史。这人挺有意思,对下头人挺横,对上头又会讨好,杨广特别宠他,赏赐不断,还把他当心腹。
杨广想当太子,偷偷拉拢郭衍,郭衍挺高兴,说事成了当太子,不成就占着淮海,恢复梁陈旧地,谁也拿他没办法。俩人还假借郭衍妻子得瘿病,王妃能治这由头,在江都偷偷见面。后来杨广真当上太子,郭衍也跟着升官。
隋文帝死了,杨广继位就是隋炀帝,汉王杨谅造反,京城空虚,郭衍被叫回来守城。大业元年,他当上左武卫大将军,跟着隋炀帝下江南,统领左军。大业五年,又跟着西征吐谷浑,打败敌人,招降了两万多户。郭衍最厉害的是会揣摩炀帝心思,总劝他享乐,别像文帝那么累,炀帝听了更说他“心与我同”,还封了他真定侯。
不过这命也没长,大业七年(611年)三月,郭衍在江都病死了,朝廷追赠左卫大将军,谥号“襄”。
郭衍这辈子,打仗是一把好手,治国也还行,就是太会钻营,跟对人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在那个年代,会站队有时候比本事还重要呢。
他早年打北齐的时候,特别勇猛,跟着北周武帝打河阴、晋州,每次都冲在前头,立功被封了武强县公。平尉迟迥叛乱时,更是带着精锐骑兵追击,活捉叛将,彻底平了乱子,杨坚那时候就对他刮目相看。
修广通渠、屯田这些事,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,能看出他不是只会打仗的莽夫,也会治理地方。不过后来帮杨广夺嫡,又顺着炀帝的意思享乐,这人啊,本事大,但立场也跟着局势变,挺复杂的一个人物。
最后跟着炀帝西征吐谷浑,招降那么多百姓,也算是有始有终吧。可惜大业七年就走了,要是活得再久点,不知道隋朝后来的局势会不会不一样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