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钟繇-王朗为什么是曹魏开国三公-华歆 (钟繇和二王)

黄初元年,220年,,曹丕取代东汉登基为帝,三国之一的曹魏从此正式建立了,曹丕登基后封华歆为司徒、王朗为司空、贾诩为太尉,但因为贾诩当时年老多病,所以钟繇很快就取代贾诩成为曹魏太尉,因此华歆、钟繇、王...

admin

黄初元年(220年),曹丕一脚把东汉踹下皇位,自己登基,曹魏就这么正式开张了。曹丕上台后,封华歆当司徒,王朗当司空,贾诩当太尉。不过贾诩那会儿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太好,没过多久,钟繇就接了他的班,成了曹魏太尉。

这么一来,华歆、钟繇、王朗就被并称为“曹魏开国三公”。不过话说回来,不管是《三国演义》里写的,还是真实历史上,这哥儿几个在曹丕称帝前,基本都算“打酱油”的,贡献比不上荀彧、荀攸、曹仁、夏侯惇那些曹魏元老。

那问题就来了,为啥偏偏是华歆、钟繇、王朗这三个“打酱油的”,成了开国三公呢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背后的弯弯绕绕。

钟繇-王朗为什么是曹魏开国三公-华歆 (钟繇和二王)(图1)

曹魏政权的发展,大概能分成两步走:第一步是以许昌为中心,统一北方;第二步是以邺城为中心,把汉献帝给“请”下去,自己当皇帝。曹操在第一步,也就是以许昌为根据地统一那会儿,主要靠的是颍川士族和曹家自己人(宗亲庶族),其他士族基本靠边站。

但这么搞下来,颍川士族一家独大,甚至闹出了“曹家天下荀家班”的场面。所以到了第二步,曹操重心挪到邺城,开始反过来打压颍川士族,结果荀彧、荀攸这些颍川的代表,在曹丕登基前就基本退场了。

不过汉末那会儿,士族崛起了,社会基本是他们说了算。颍川士族一退场,其他士族立马就补上空缺,华歆、王朗就是代表,钟繇呢,算是硕果仅存的颍川士族了。这么一来,曹魏朝局就从“颍川一家独大”变成了“多个士族抱团”。 钟繇-王朗为什么是曹魏开国三公-华歆 (钟繇和二王)(图1)

曹丕自己能起来,主要也在第二步,那时候他还要跟几个兄弟抢位置。当时颍川士族已经凉了,曹家自己人也基本安排满了,曹丕只能拉拢那些正在往上爬的其他士族——曹植也这么干。华歆、王朗、钟繇、司马懿这些人,把宝押在了曹丕身上;杨修、崔琰他们,则押了曹植。最后曹丕赢了,打败兄弟后,又靠着华歆、王朗、钟繇这些大士族,把汉献帝给“请”下了台,自己当了皇帝。

所以曹丕登基后,肯定得报答这些帮自己上台的“功臣”,尤其是华歆、王朗、钟繇这三位。登基没几天,就封华歆当司徒,王朗当司空,钟繇也紧跟着成了太尉。这么一来,三个原本“打酱油的”,摇身一变成了“曹魏开国三公”。


上一篇: 西汉七国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都是宗亲作乱-两者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(西汉七国之乱的七王是谁) 下一篇:华歆有什么过人之处-他为何能成为的曹魏三公 (华歆的为人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