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的故事为后人熟知-闻雷泣墓-西晋时期学者-王裒 (的故事为后人广泛传颂)

王裒,wángpóu,?—311年,字伟元,城阳营陵,今山东昌乐,人,东汉大司农郎中令王脩之孙,司马王仪之子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王裒是西晋学者,因父为司马昭所杀,不臣...

admin

王裒(wáng póu)(?—311年),字伟元,城阳营陵(今山东昌乐)人。他爷爷是东汉大司农郎中令王脩,爹是司马王仪。今天聊聊这个人。

王裒是西晋的读书人,但他爹被司马昭杀了,所以他死活不认西晋这个朝廷,朝廷三次七次召他做官,他都不去,躲起来教书,还写得一手好字。这人特别孝顺,后来他死了,为了纪念他和老妈,后人把他墓北边的山叫“慈母山”,流过的河叫“孝水河”,他坟地那地方就叫“慈埠”,就是现在山东安丘的慈埠镇。他墓在镇中心东边50米左右,算是县级文物。老妈的墓在左边,前头有块石碑;王裒的墓在右边,两座墓上都种着松树,一年四季都是绿的。

生平

王裒,字伟元,城阳营陵人。他爷爷王脩在魏国就是个名士,爹王仪有骨气,文雅正直,给文帝当司马。东关那会儿,文帝问大伙儿:“最近这事儿,谁该担责?”王仪直接说:“元帅该担这个责。”文帝当时就炸了:“你想把锅甩给我?”让人拉出去砍了。

的故事为后人熟知-闻雷泣墓-西晋时期学者-王裒 (的故事为后人广泛传颂)(图1)

王裒从小品行端正,做事讲礼数,个子很高,八尺四寸呢,长得也跟别人不一样,说话声儿亮,谈吐文雅刚正,学问好,本事大。他恨死爹被杀了,所以从不朝西边坐,连睡觉都避开西边方向——意思就是死不当西晋的臣子。后来就隐居教书,朝廷老找他做官,他都不去。在爹墓边搭了个草庐住着,天天早晚去墓前磕头,爬到柏树上哭,眼泪把树都浇枯了。他老妈怕打雷,老妈死后,每次打雷,他都得跑妈坟前说:“王裒在这儿呢。”读《诗经》读到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”,总哭得停不下来,他学生怕惹他伤心,干脆不学《蓼莪》这一篇。

家里穷,他自己下地干活,种地的时候按人头来分地块,养蚕也按家里人身材大小来弄,别人帮他还不要,学生们偷偷帮他割麦子,他知道了,干脆这块地都不种了。老朋友来送礼,他一概不收。有个学生被县里抓去当差,学生来找他帮忙求情,王裒说:“你学的学问不是用来走后门的。我这点德行,还护不住你,找县令也没用!再说,我四十多年没动笔给人写过东西了。”然后挑着干粮,儿子背着盐、豆豉和草鞋,送这个学生到县里,后面跟着一千多个学生。安丘县令还以为是来拜访他,整好衣服出来迎,结果王裒走到牢房边的小道上,站块断石上说:“学生被县里抓来,我特地来送送。”拉着学生手哭着走了,县令只好放了人,全县人都觉得丢脸。

的故事为后人熟知-闻雷泣墓-西晋时期学者-王裒 (的故事为后人广泛传颂)(图1)

他们同乡管彦,年轻时有才却没人知道,就王裒觉得他以后肯定能出名。在大伙儿里挑他当朋友,正好两家孩子刚出生,就定下亲家。后来管彦做了西夷校尉,死在洛阳,王裒后来把女儿又嫁了。管彦的弟弟管馥问他为啥,王裒说:“我就想守着山野过日子,以前家里姑娘出嫁都嫁得远,连死活消息都断了,我一直拿这个警醒自己。现在你侄子把他爹葬洛阳,那就是京都人了,哪符合我当初跟他结亲的本意?”管馥说:“我嫂子是齐地人,该回临淄啊。”王裒说:“哪有爹葬河南,妈跟回齐地的?这不扯淡嘛!两家还结啥亲!”

北海的邴春年轻时就挺有志气,能吃苦,背着书到处跑,乡里人都说他是汉末邴原转世。王裒觉得这人太狭隘,爱虚名,肯定成不了事。后来邴春果然品行不端,学问也没学好。有识之人都骂邴春。王裒常说,人只要本性善良就行,干嘛拿自己能做到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做不到的呢?

等到京城洛阳被攻破,到处都是乱兵强盗,亲戚们都想逃到江东去,王裒舍不得爹娘的坟,不走。后来贼越来越多,实在得走了,又磨磨蹭蹭没跟上,结果被贼害了。


上一篇: 魏晋才女辛宪英有多聪明-深懂避患之道 (魏晋才女辛宪是谁) 下一篇:西晋统一天下之后-西晋灭亡为何如此之快 (西晋的统一维持了多少年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