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良臣还是佞臣-华歆为何要杀伏皇后 (他是良臣还是贵妃)
大家好,这里是趣历史小编,今天给大家说说华歆的故事,欢迎关注哦,一、华歆的第一面,让人们讨厌和痛恨有关,三国,的各类小说和戏剧中,华歆是让人讨厌和痛恨的人物,人们对华歆的讨厌,来自于,世说新语,记载的...
说起来华歆这人在《三国》相关的小说戏剧里,真是没少被讨厌,甚至让人恨得牙痒痒。
人们对华歆的讨厌,多半因为《世说新语》里他和管宁的那段对比:管宁、华歆一块儿在菜园里锄菜,地上掉着片金子,管宁跟锄瓦石似的看都不看,华歆捡起来又扔了。还有一次俩人同席读书,有达官贵人坐车路过,管宁跟没事人一样继续读,华歆放下书就跑出去看。管宁直接割开席子说:“你不是我朋友。”
更让人恨的是《后汉书》里写的,华歆跟着郗虑抓汉献帝的伏皇后。皇后吓得躲墙缝里,华歆直接“坏户发壁”,把门砸了硬把皇后拖出来。皇后披头散发光着脚哭着求汉献帝救命,献帝弱弱地说“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”。一个臣子对皇后这么干,确实让人没法不觉得他心里阴暗。
但华歆这人吧,还有另一面。
《世说新语》里还记载了几个事:一是他对家里子弟特别严,就算在自己家,礼仪跟在朝堂上一样。二是司徒王朗总夸华歆有见识有气度,后来张华却说王朗学的是表面,离华歆差远了。三是俩人一起乘船避难,有人想搭船,华歆犹豫,王朗说“船还宽呢”。后来强盗追来,王朗想甩掉那人,华歆说“我当初犹豫就是怕这个,答应了怎么能丢下!”最后还是带着那人一起跑。
华歆是山东高唐人,年轻时当小吏,每次出门必沐浴,回家就闭门,从不说伤人的话,挺自律的。他成名早,何进掌权时就点名让他入朝当尚书郎。董卓迁都,他称病跑路,先找袁术劝他讨董卓,袁术不听,又去豫章当太守,把南昌治理得挺好,“政清静不烦,吏民感而爱之”。孙策打过来,他带着南昌投奔孙策,孙策开会时大家都不敢先说话,就华歆不卑不亢。孙策死后,孙权手下,曹操直接跟孙权要他。华歆自己想走,跟孙权说“留我一个没用的人,不是您的良策”。走时上千人送行,送了他几百金,他全退了,大家都很服他。
到了曹操麾下,他成了谋士里仅次于荀彧的,后来代荀彧当尚书令,又成军师。曹操当魏王,他当御史大夫;曹丕当魏王,他当相国;曹丕称帝,他当司徒,后来又太尉,官运一直很好。
早年和华歆交好的管宁,后来割席分坐,虽然看起来清高,其实真不是经世济世之才。曹丕时华歆举荐管宁,曹丕很重视,用安车接他。结果用着发现,管宁才能情商都比不上华歆。曹叡时华歆想病退让位给管宁,曹叡急了,下诏说“您多次因病辞官,但选择君主、不任职委弃禄位,这不是您该做的。您赶紧来,我等您来了才上朝!还让百官等着您,您不来我不坐朝堂!”曹叡这么着急,就是觉得华歆比管宁强太多。管宁那套清高,其实是“腐儒”的毛病,扭曲了儒家“周济天下”的本意,说白了就是沽名钓誉,既不利国也不利民。
那华歆粗暴抓伏皇后,对曹魏忠心,这人到底是好是坏?其实标准就一个:孟子说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。说白了,就看他对老百姓有没有好处。
当时汉室名存实亡,刘备孙权打着复兴汉室的名义割据,其实为私利打仗,百姓流离失所。这样的汉室早就不利于民了,不如让给已经占了大半壁江山、生机勃勃的曹魏。华歆自己当太守时“政清静不烦”,而且位极人臣却一生清贫,家里没余财,俸禄都分给亲戚朋友了。他年轻时还劝朋友别参与废汉灵帝,理由不是君臣大义,是时机不成熟。
华歆是把“民”放第一位的,要是哪天曹魏不利于民,估计他也会像对待汉室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