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他们为何会背道而驰-管宁与华歆时什么关系-割席断交 (的他们为何会说英语)
割席断交,的管宁与华歆,走上了怎样不同的道路呢?是很多人要的问题?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,成语割席断交说的是,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,看见地上有一片金,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而似金如瓦片石头一...
管宁和华歆,当年因为“割席断交”分道扬镳,后来俩人走了啥路?这估计是不少人好奇的事儿。
成语“割席断交”是这么来的: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草,地上有块金子,管宁当没看见,照样锄草;华歆捡起来瞅了瞅,又扔了。后来有坐着华丽车、穿着礼服的人路过,管宁低头接着看书,华歆放下书跑出去看。管宁一生气,把俩人坐的席子割开,说“你不是我的朋友”。这成语意思就是“志向不同道不合,当不了朋友”。后来俩人确实选了不一样的路,一个当官,一个隐居,各自命运咋样呢?
1、 华歆:从“龙头”到能臣
东汉末年,当时人管他们仨叫“一龙”,华歆是龙头,邴原是龙腹,管宁是龙尾。虽说小时候因为“割席断交”被后世说不大好听,但华歆的才能真不比管宁差,可能还更强点。那时候汉室快不行了,管不住地方,豪强们各占一块,连同姓诸侯都盯着皇位。华歆曾被举为孝廉,朝廷给了个郎中,他生病没干。后来大将军何进掌权,调他进京当尚书郎。何进死了,董卓进京,把汉献帝弄到长安,华歆跑了。他到袁术那儿,劝袁术打董卓,袁术不听,华歆就准备走,碰上汉献帝的太傅马日磾,被留下来当属官,兜兜转转,还是给天子干活。
被汉献帝任命为豫章太守后,华歆对老百姓特别好,“治理起来清清静静不折腾,官和百姓都感激他、喜欢他”。后来扬州刺史刘繇死了,整个扬州的百姓都推举华歆当刺史,他觉得这时候自己擅自当刺史不合适,不是臣子该干的事,拒绝了。当时小霸王孙策有本事,想拿下扬州,华歆知道孙策会打仗,为了不让战火烧到老百姓,琢磨了琢磨,就“幅巾奉迎”(简单打扮去迎接),给豫章省了场仗。后来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召华歆到许昌,孙权不想放他走,华歆跟孙权说:“将军您刚跟曹公交好,交情还不深,我要是能去帮您联络,不是挺有利的吗?”孙权想了想,同意了。到了魏国,华歆凭本事被曹操重用,当过司空、尚书、侍中,后来接替荀彧当尚书令,官确实挺大。
2、 管宁:真隐士,不爱当官
要说管宁的才能,想当个大官肯定没问题,但他偏不,选了条跟华歆不一样的路——归隐。据说他是管仲的后代,汉初管少卿当燕县县令,他们家就在朱虚,世代都有名节,传到管宁这代,是第九代了。管宁年轻时和华歆、邴原是朋友,但他志向不在封侯拜相,看穿华歆跟自己不是一路人,就跟他绝交了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,管宁也跑到辽东躲灾。辽东太守公孙度给他安排住处,管宁见了面,光聊儒家经典,不谈别的事儿,也没接受公孙度的示好,自己住山谷里。当时很多来避难的人仰慕管宁,都来跟着他,一个月就聚了个村子,他带着大家讲诗书、摆礼器(祭祀用的器具)、讲究礼仪礼让,大伙儿都乐意听他的,特别敬重他。
管宁大才,但不想当官。曹操当司空后征召他,辽东太守公孙康(公孙度的儿子)截了诏书,没告诉管宁。当时的公孙康对外打着朝廷将军太守的旗号,心里却想称王,他想让管宁辅佐自己,但又不敢说,就这么敬畏他。后来魏文帝曹丕、魏明帝曹叡都多次召管宁,他都没去。管宁不想掺和政治的浑水,但他真能看出局势。本来想在辽东养老,可他看出新太守公孙恭不行,还看穿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要反,担心出乱子,赶紧带着家人跑了。没多久公孙渊果然反了,被司马懿灭了。曹叡也多次召管宁,连华歆都想把太尉位子让给他,管宁就是不肯,一直没答应。
3、 志不同,道不合
虽然华歆被称为“龙头”,但他心里其实明白,管宁比自己强,不然他也不会“称病辞职,想把位置让给管宁”。管宁是真有高风亮节的名士。很多隐士躲进山林,不光为博名声,最后还是想进帝王家,但管宁不一样,他心里想的就是学问真理,伴儿就是山川自然,荣华富贵在他眼里跟浮云似的。在辽东时,他就讲经典、整威仪(摆出端庄的样子)、明礼让;后来回中原,也是抱着道、守着贞,坚决不接朝廷的征召。
相比之下,华歆可以说是普通人的代表了。他在各路势力间辗转,政治嗅觉灵,最后跟了曹魏这根“大腿”,之后官越做越大,权越来越重。但华歆也不是那种贪财无能的人,他对老百姓好,深得民心,做事有礼有法。名士嵇康甚至把他和诸葛亮比肩:“这可以说是能善始善终,真正懂对方的人。”
“割席断交”的事儿,后来被很多人曲解成:管宁是不慕名利的君子,华歆是贪图财物的小人。其实不是那样。乱世里,有才能的人,要么靠本事活下去,要么因为本事死,俩人都选了前者。管宁想的是明哲保身,不趟浑水;华歆是把责任扛自己身上,保民救世。管宁的高风亮节后世都敬仰,但在那个只有达官贵人才吃得饱的年代,华歆出来当官救民,可能更实在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