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曹魏重臣华歆简介-与卢植-郑玄-管宁等为同门 (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在哪里)
三国,220年,280年,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,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,这一个时期,先后出现了曹魏、蜀汉、东吴三个主要政权,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华歆的详细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华歆,1...
三国那会儿(220年-280年),就在汉朝和晋朝中间,曹魏、蜀汉、东吴三个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。今天聊聊华歆这人,字子鱼,平原郡高唐县人(现在山东高唐),汉末到三国曹魏初年的名士、重臣。
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,跟卢植、郑玄、管宁是同门,还跟管宁、邴原并称“一龙”,华歆是龙头,可见当时名气。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,当郎中,但病了就辞职回家了。后来大将军何进又召他当尚书郎。
之后他任豫章太守,挺得民心。孙策率军南下时,华歆举郡投降,被奉为上宾。官渡之战时,被征为议郎、参司空军事。入朝当尚书、侍中,又代荀彧为尚书令。曹操讨孙权时,授华歆为军师。
后来成了魏王国的御史大夫。曹丕即王位,拜华歆为相国,封安乐乡侯。曹魏建立后,相国改称司徒。魏明帝即位,升任太尉,晋封博平侯。
太和五年十二月(232年1月),华歆去世,年七十五,谥号“敬”。有文集三十卷,现在没了,剩下的见《全三国文》。
生平
见识过人
华歆的家乡高唐县是旧齐国的热闹都市,官吏们都喜欢在大街上抛头露面。华歆当时在县衙当吏,每次休假走出官府,立马回家关门,不跟他们瞎混。议事论人挺客观,从不背后说人坏话。同郡陶丘洪也是名士,自个儿觉得比华歆有见识。
中平五年(188年),冀州刺史王芬想联合豪杰废了汉灵帝另立新君,偷偷找华歆和陶丘洪商量。陶丘洪想掺和,华歆拦着说:“废立皇帝这种事,连伊尹、霍光都犯怵,王芬这人粗心没谋略,肯定成不了,不光自己得死,还得连累宗族。你别掺和!”陶丘洪听了,后来王芬果然谋反失败,陶丘洪这才服了华歆的见识。
清正廉洁
华歆被举为孝廉,当郎中,但病了就辞职回家了。汉灵帝死后,大将军何进调河南郑泰、颖川荀攸和华歆入京。中平六年(189年),华歆到洛阳,被授尚书郎。初平元年(190年),董卓把汉献帝迁到长安,华歆请求下圭令,公布后称病不去,从蓝田翻秦岭去了南阳。
当时袁术在穰城,想留他做事,华歆劝袁术发兵讨董卓,袁术不听,他就打算走。正好汉献帝派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,马日磾召他做掾属。他向东到徐州,献帝下诏让他当豫章太守。太守任上,他政事清静不扰民,官吏百姓都挺感激他(扬州刺史刘繇死了,扬州民众推他当刺史,他没皇命不敢去,民众在太守府外等了几个月,才被他劝回去)。孙策占江东后,派虞翻来说服,华歆知道孙策善战,就整理衣冠迎接。孙策敬他德才和年长,待以上宾。
孙策死后,曹操在官渡上书献帝召华歆到许昌。孙权不想放,华歆跟他说:“您因为奉皇帝命才跟曹公结交,但这交情还不稳。我去那边帮您加深,不好吗?现在留我,养个没用的东西,不值当。”孙权听了高兴,就让他走了。听说华歆要走,上千宾朋同事来送,送了“数百金”。华歆来者不拒,但暗中做了标记。临行前,他把礼物全摆出来说:“本来没拒绝大家的心,收了好多。我这趟单车远行,无罪之身,带着金银太危险,你们帮我想想办法?”没人能保证他带着金银安全,只好收回礼物,佩服他清廉。华歆到京师后,当议郎、兼司空军事,升尚书、侍中,又代荀彧当尚书令。曹操征孙权时,奏请他当军师。魏国建了,任御史大夫。
魏氏三公
延康元年(220年),曹操去世,曹丕继位魏王,拜华歆为相国,封安乐乡侯。同年12月,曹丕代汉称帝,华歆主持受禅仪式,献上皇帝玺绶,后改司徒为相国。华歆一直很清廉,禄米和赏赐都救济了亲戚,家里没存粮。朝廷常把罚没的女子赏给大臣,华歆不收,而是帮她们嫁人,曹丕感叹说:“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,暗合天道,深得民心。别人都吃大鱼大肉,他只吃蔬菜,真不讲究。”还赐他衣服,给家人也做衣服。
当时三府建议举孝廉不用考六经,华歆反对:“乱世以来六经没人读,道德也沦丧了,当务之急是提倡儒学,推崇仁道。选官标准决定国家盛衰,不考六经,读书风气要衰亡。有特别优秀但六经短浅的,可以特殊任用,但怕的是没这样的人才,不用担心选不上。”曹丕听了他的。
举荐管宁
曹丕即位初期,下诏让大臣举荐隐士,华歆举了管宁,曹丕派车专门去接。黄初七年(226年)曹丕死,曹叡即位,封华歆博平侯,增邑五百户,累计一千三百户,十二月改任太尉。华歆称病想退休,把太尉让给管宁,曹叡没同意。设筵时,曹叡派缪袭带诏书说:“朕刚接手这些事,怕分不清是非做错决定。幸好有您这样的老臣在,您却总称病。古人有洁身自好的,但周公、伊尹不是这样。您别推辞了,克服病痛来赴会,朕让凳子空着,站着等您,文武百官也站着,必须等您来朕才坐。”还叮嘱缪袭:“华歆起身赴会了你才能回来。”华歆只好去。当时太傅钟繇腿不好,华歆也年老有病,上朝都坐车抬着,后来三公有病都这样,成了旧例。
疏陈止战
太和四年(230年),魏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伐蜀,自己车驾到许昌,华歆上疏说:“治国以民为基,民以衣食为本。应该重农安民,大魏没饥寒之忧,百姓不背井离乡,天下才能治好。圣贤教化深入了,吴蜀百姓也会归附。征战不得已时才用。”华歆言辞恳切,打动了魏明帝,又赶上秋雨,明帝让曹真退兵。太和五年(231年)正月,曹叡赐华歆物品衣物。十二月,华歆去世,七十五岁,谥敬侯。文帝分他户邑封弟弟华缉为列侯,儿子华表袭爵,后来当尚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