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役的发生点在哪-上古时期的阪泉之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(战役的发生点在哪里)
古代中国的疆域内存在着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两大族系,两大族系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不同,每当一提起这个,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作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,在人们传统印象之中,黄帝一直是农耕...
古代中国的疆域里,一直有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两大族系,生活方式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。每次说到这个,我就忍不住想跟大家聊聊黄帝——咱们平时总以为他是农耕文明的祖宗,但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写的,可能要颠覆认知了。
司马迁对黄帝生平的记载少得可怜,就一句:“黄帝者,少典之子,姓公孙,名曰轩辕。生而神灵,弱而能言,幼而徇齐,长而敦敏,成而聪明。”说白了,就是说他出身好,少典部落的酋长后代,叫轩辕,生下来机灵,小嘴会说话,长大勤快,成年聪明……跟后世写开国皇帝的套路差不多,全是夸赞。
黄帝当上部落首领那会儿,神农氏的后代已经不行了,诸侯们天天打架,老百姓流离失所,神农也管不住。没办法,黄帝只好练兵打仗,收拾那些不服的诸侯,结果“诸侯咸来宾从”——大家都来归顺他了。
但还有俩势力不服:一个是特别能打的蚩尤,凶得没人敢惹;另一个是老牌首领炎帝,当时农耕的代表。眼看着诸侯都跑去拜黄帝了,炎帝心里不平衡,想收拾诸侯,结果诸侯跑得更快,全归了黄帝,所谓“诸侯咸归轩辕”。
这下好了,炎帝、黄帝、蚩尤算得上三足鼎立。黄帝在中原,炎帝在西方(太行山以西),蚩尤在东方(九黎君主)。
三国稳定后,黄帝开始搞建设。《五帝本纪》说他“修德振兵,治五气,五种,抚万民,度四方,教熊貔貅貙虎”——除了练兵,还研究节气、种五谷、安抚百姓,连熊、罴、貔、貅、虎这些猛兽都拿来训练。尤其“治五气,五种,抚万民,度四方”这十二个字,看着像农耕文明标配。
不过后来形势变了。先是黄帝和炎帝在阪泉打了一仗,黄帝三次赢,炎帝投降;接着炎帝和蚩尤抢黄河下游,打不过,跑去找黄帝救命;最后黄帝联合炎帝打蚩尤,打了三年九战没赢,最后调集诸侯,在涿鹿之战才搞定蚩尤。
这两场大战——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,地点可能藏着黄帝身世的线索。涿鹿好确定,就是现在河北张家口的涿鹿县;但阪泉在哪儿,有四种说法:山西阳曲东北、河北涿鹿东南、山西运城南、河南扶沟县。
结合黄帝陵、石峁古城、宝鸡炎帝陵这些遗址,阪泉在河北涿鹿的可能性不大。要是阪泉在山西或河南,就麻烦了:四千多年前,交通和组织能力那么差,小部队或许能跑千里,但诸侯大军怎么跨那么远打仗?农耕文明搞长途奔袭,基本不可能吧?
这么看,黄帝说不定真是游牧出身,早就熟悉草原,从陕西、山西调兵,骑马穿过北方草原直奔涿鹿。司马迁还写了关键一句:“北逐荤粥,合符釜山,而邑于涿鹿之阿。迁徙往来无常处,以为营卫。”最扎眼的是“迁徙往来无常处”——到处跑,没固定住处,走到哪儿就设军营保护自己,这不就是游牧民族的日常吗?
《山海经》更直接,《大荒西经》说“黄帝之孙曰始均,始均生此北狄”,《大荒北经》说“黄帝生苗龙,苗龙生弄明,弄明生白犬,白犬有牝牡,是为犬戎。”北狄、犬戎都是100%的游牧民族!不过《山海经》不算正经史书,但周人历史能帮上忙。
汉朝王符在《潜夫论》里说,黄帝姓姬,白狄也姓姬,周人还姓姬,三者脱不了干系。而且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之前,周人还在游牧,后来迁到岐山才定居,“贬戎狄之俗,营城郭宫室”。这么推,说不定黄帝一支先到中原变农耕,另一支留在老家放牧,后来周人崛起,又杀回来了。
《左传》记载,白狄当时就在雍州北部(现在陕北)——正好是古公亶父迁岐前的居住地。巧了,陕北有石峁古城、黄帝陵、黄帝庙一堆黄帝遗址,而且《史记》说黄帝葬桥山——桥山就在陕北,白狄的老家!遗址和聚居地重合,绝对不是巧合。
四千多年前的黄帝,真相很难100%还原,但《史记》和考古发现都指向:黄帝更可能是游牧出身!学者们更敢想,刘毓庆说“少典即小狄,轩辕为‘合汗’‘可汗’之异译”,炎黄之战是农耕打游牧的保卫战,地点在长城线——那本来就是农耕游牧的分界线。郭沫若、易华也支持这个看法,易华还说成吉思汗继承了游牧传统。
后来黄帝和华夏人接触多了,慢慢融入农耕文明,成了咱们的人文初祖。黄帝、炎帝、蚩尤代表的族群最后都融合了,慢慢就成了后来的华夏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