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黄忠你还知道谁-的三国名将-大器晚成 (除了黄忠你还喜欢谁)
大器晚成,意思是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,所以成就较晚,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,在汉末三国时期,不少武将就属于大器晚成的情况,也即经历了足够多的锻炼,才在人生的后期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...
大器晚成,说的是那种熬了老久才出头的人,在汉末三国,这样的武将还真不少,他们年轻时可能默默无闻,到了人生后半段,突然就亮眼了,这里面就有咱们熟的老将黄忠。
黄忠这哥们儿,生年不详,220年走的,字汉升,南阳人。早年在刘表手下当中郎将,可惜刘表没啥大志向,黄忠也没啥表现机会。后来跟着刘备,打下益州刘璋,但一直到219年前,也就是定军山之战前,他也就是个普通武将,离“名将”还差口气。结果定军山一战,他一刀砍了夏侯渊,直接封征西将军。刘备称汉中王后,他成了后将军,关内侯,第二年就病了。后来追谥刚侯。后世老拿他当“老当益壮”的代名词,《三国演义》里还进了五虎上将,这波啊,是熬出头了。
王平,字子均,巴西宕渠人,生年不详,248年走的。早年跟着曹操,但曹操手下名将扎堆,他一直没声儿。后来在汉中之战时投了刘备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他和马谡守街亭,虽然马谡搞砸了,但王平表现还行,被诸葛亮看重,带着无当飞军多次北伐。不过这时候他还算不上一流名将。真正让他站稳脚跟的是244年的兴势之战,曹爽带十万打汉中,王平用三万就把他打爆了,这以少胜多的战绩,直接奠定他的地位。后来蜀汉后期,时人评价“前有王平、句扶,后有张翼、廖化”,可见分量。
廖化,本名淳,字元俭,襄阳人,活到264年。这哥们儿也是大器晚成的典型,前期基本没啥存在感。早年在关羽手下当主簿,关羽死后被孙吴扣了,用诈死计跑回蜀汉,刘备让他当宜都太守。诸葛亮北伐时他跟着,但没啥存在感。后来蜀汉名将一个个没了,廖化才慢慢被重用,官拜右车骑将军,假节,领并州刺史,封中乡侯。蜀汉灭亡后往洛阳走,半道病逝。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这话虽然带点调侃,但也说明他后期确实扛起了大梁。
邓艾,字士载,义阳棘阳人,约197年生,264年走。魏国后期名将,真正出名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,灭蜀那年更是老当益壮。早年在魏国当官,但一直不得志,直到遇到司马懿,才算转机。正始初年,魏国打算在东南屯田,派他去视察,他一路从陈县、项县走到寿春,提了不少好建议,被司马懿看上,这才慢慢出头。后来姜维北伐,他带队挡住,一年后灭蜀之战,他走阴平小道,七百里无人区,硬是奇袭成功,逼得刘禅投降。这波操作,直接让他跻身名将行列。
丁奉,字承渊,庐江安丰人,活到271年。东吴后期的顶梁柱,但年轻时也是个小透明,跟着甘宁、陆逊、潘璋打仗,勇是勇,经常带头冲锋负伤,但孙权在世时,他也就混到偏将军。孙权死后,孙亮继位,他升了冠军将军,这才开始发力。东兴之战,他立功封灭寇将军;孙休在位时,他设计除掉权臣孙綝,官拜大将军、徐州牧,开始掌权;后来又扶立孙皓当帝,升丞相、右大司马、左军师。从一个小将到朝廷重臣,丁奉这波,是熬成了东吴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