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酒之风-是怎么样的-三国时期的-酒在三国有怎么样的作用 (好酒之人的意思)
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酒文化的文章,欢迎阅读哦~酒文化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,不少文人学者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,也留下了斗酒、写诗、作画、养生、践行等酒神佳话,非常著名的有魏...
咱中国的酒文化那可是老早就有了,文人墨客写了不少品酒的书,还留下不少斗酒写诗、借酒消愁的趣事。像魏晋时爱喝酒的曹植、陶渊明,唐朝的“酒中仙”李白,还有借酒消愁的杜甫,宋朝的欧阳修、苏东坡,那都是喝酒的行家。
不过你要是翻翻三国的酒故事,嘿,发现这酒好像也没那么好喝?为啥这么说?
三国时期人的酒量
曹丕在《典论酒诲》里提过,刘表家的子弟喝酒,用三种杯子,最大的叫伯雅,能装七升;仲雅六升,季雅五升。后来“雅量”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——能喝下其中一杯不醉,才算有雅量。

那这里面说的“升”是多少呢?
三国时1斛=10斗,1斗=10升,1升=10合;换算成现在,1斛≈20000毫升,1斗≈2000毫升,1升≈200毫升。所以“三雅”杯子最大七升,也就现在1.4升左右,跟咱们现在的大号啤酒杯差不多,哪像传说中能喝几大缸啊?这样一说,酒量好像也没那么夸张了吧?
三国时期嗜酒如命、手段激烈的好酒之风
陶元潜《三国食货志》里记载:“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,南荆有三雅之爵,河朔有避暑之饮。”
荆州刘表请客喝酒那手段可“狠”,他让人在杖头绑根大针,客人要是喝醉躺地上了,就拿针扎他,看他真醉还是假醉。这招估计没人敢装醉。

以酒大宴宾客的刘表
东吴孙权也是个酒鬼,有次在武昌喝酒喝得大醉,还让人往大臣身上泼水,说“今天必须喝到从台上掉下去才算完”。后来张昭火了,他才不好意思停了。
据《三国志》注引《吴书》,郑泉经常说:“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,就是用大斛装满美酒,不用太多,每船装五百斛,来五百船就行,再弄满船的下酒菜,就住在船上,喝累了睡,睡醒了喝,多爽!”
三国时期的酒起着何种作用?
1.借酒试探的政治作用
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,大家都知道吧。曹操杀了吕布后,一直防着刘备,就找机会试探。设了个酒局,说“今天下英雄,就你和我曹操”。刘备当时心里直打鼓,正好打雷,他假装怕雷,掩饰了过去。这酒啊,就成了试探人的工具。

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
2.孙权爱喝酒,酒对孙权的警示作用
孙权当吴王时,有次庆功宴快结束了,他亲自给大臣斟酒,虞翻趴地上装醉不接。孙权一走,他就坐起来。孙权火了,拔剑要杀他。旁边刘基赶紧劝:“您因为酒杀名士,天下人会怎么看?曹操杀孔融,大家都骂他,您怎么能学他?”孙权才没杀虞翻。后来他还下令,酒后杀人不算数。这酒也算给他提了个醒,别乱来。

嗜酒的孙权
经常以酒顶撞孙权的虞翻
虞翻这人直性子,老因为喝酒得罪孙权,最后被发配到交州了。对爱喝酒的人来说,这酒可真不是那么“好喝”的。
3.对有功之臣的庆功之酒
徐晃打败关羽救了樊城,曹操亲自出迎七里,摆酒给他庆功,还举杯说“全樊城、襄阳,将军的功劳啊”。
晃振旅还摩陂,太祖迎晃七里,置酒大会。太祖举卮酒劝晃,且劳之曰:“全樊、襄阳,将军之功也。”
所以说啊,三国这乱世,酒确实是个重要角色,但这酒喝得也够刺激的,手段一个比一个猛,但也正因如此,才让这些豪杰的“酒故事”成了历史里特别有意思的一段。反正吧,酒是好东西,但喝起来也得悠着点,不然像刘表、孙权那样,容易出事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