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吴国还能坚持-蜀汉曹魏相继灭亡 (为什么吴国会灭亡)
三国演义,讲的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故事,魏国作为三国时的第一强国,不可能被忽略,而蜀国又是绝对主角,同样戏份颇多,反倒是吴国这个盘踞江东几十年的政权,在小说中就像是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小透明,感兴趣的读者...
《三国演义》里魏蜀吴三国戏份,魏国是头号大佬,蜀国是绝对主角,吴国呢?感觉就像个打酱油的,存在感低到尘埃里。但有意思的是,这家伙反而是三国里活得最久的,魏国被司马家篡了之后,吴国还硬撑了15年。为啥一个“小透明”反而成了“老寿星”?咱们来唠唠。
其实换个说法,不是吴国有多能扛,而是魏国和蜀国自己作死,国运提前耗尽了。
先说说蜀国,它最早凉。打蜀国的时候,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,根本打不动,结果邓艾从阴平小道偷袭,一路凿山开路,700里无人区硬是走下来了,直接杀到成都城下。蜀国这才投降。
司马昭打蜀国,本来就想转移国内矛盾,压根没想着真灭国——谁承想邓艾这一手“暴击”,直接把蜀国给秒了。就好像你跟人切磋,想试试深浅,结果一拳把人干倒了,自己都懵了。
那蜀国为啥不守成都呢?邓艾那点兵,走完阴平估计也剩不下多少,攻城器械估计也没带,就靠着一万来人,成都城墙那么厚,真守不住?
p> 其实锅在谯周这老头身上。当时大臣们都想着跑或者打,就他劝刘禅投降,还说什么“天命在魏”。后人骂他“两朝冠剑恨谯周”,觉得他是软骨头。但说实话,谯周看得比谁都清楚。蜀国从刘备入蜀开始,内部矛盾就没断过,国力本就是三国里最弱的,本地势力对朝廷北伐早就不满了。除了少数主战派,大家早就累了——换个皇帝而已,对自己有啥影响?投降最划算。
要是蜀国是“不小心被秒”,那魏国灭亡就更憋屈了,纯属内乱搞死的。
魏国实力最强,但内部乱得跟麻似的。曹操在的时候,靠“唯才是举”跟士族抢人才;曹丕一上台,为了拉拢世家大族,搞了个“九品中正制”,名义上选贤任能,结果成了士族自己人当官的“内推通道”。世家大族转头就支持曹丕篡汉,把“兴复汉室”扔脑后了。
p> 这下好了,士族势力越来越大,司马家就是靠这制度慢慢坐大的。曹丕估计没想到,他为了巩固权力搞的制度,几十年后直接把曹魏给送走了。蜀国刚灭,魏国就被司马炎晋朝取代了。
再说说吴国,为啥它能撑到最后?除了魏蜀衬托,长江天险帮了大忙。
p> 古代北方打南方,最大的坎就是长江。水战这事儿,北方人天生吃亏——造船不如南人,水战经验更是没有。士兵不行,当权者也一样。 p> 曹丕就干过件糗事。公元225年,他带着十几万大军想强渡长江,怕被吴国楼船吊打,就挑了枯水期去。结果那年冬天太邪门,长江居然全冻住了!船根本开不了,十几万大军只能站在江边干瞪眼。曹丕最后留句“固天所以隔南北也”,灰溜溜回去了。 p> 水军这东西,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。现在都说“十年陆军,百年海军”,古代也一样,得靠时间堆。吴国靠着长江天险和水师,北边的魏国、后来的西晋想打过去,都得先花时间练水军。这一来二去,吴国自然就成了三国里最长寿的那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