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友谅能不能推翻元朝-鄱阳湖大战如果朱元璋大败的话 (陈友谅能不能不和朱元璋打仗)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鄱阳湖大战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应该说,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必须迈过去的坎,对于双方都是一场生死决战,应该感谢双方,他们用生命和因生死搏斗所蕴生的一切文化历史,成为后人考古和...
今天来聊聊鄱阳湖大战,这仗对朱元璋来说,真是生死攸关的一战。双方都豁出去了,拿命在搏,那些打出来的故事和留下的东西,后来人琢磨起来也带劲。咱们不知道未来会咋样,但历史总能给点提示。
先说说陈友谅这人。他本不姓陈,爷爷入赘陈家才改的姓。这人跟浪里白条似的,在江河湖里讨生活,就是个穷苦渔民。结果算命先生来句“这家要出贵人”,他心里就燃起了火苗,真去县里当了个小吏。可《明史》说了,“尝为县小吏,非其好也”——压根不是他喜欢的活儿。元朝那会儿,汉人小吏没编制,工资县官说了算,给多给少看心情。天下大乱,他能安心吗?干脆投奔了徐寿辉。

说实话,陈友谅可比朱元璋顺多了,也不是张士诚那样天天被缉私队追的私盐贩子。他本可以安安稳稳奔小康,偏要造反,而且所有义军里,就他一个“反到底”的——张士诚在鄱阳湖大战前头,都投降元朝了。就这点,陈友谅算条汉子。
他顶头上司是徐寿辉,丞相倪文俊。倪文俊算是他恩人,直接把他提拔上领导层。可惜没看透陈友谅那点小心思。这人为了自己那点野心,谁挡路就弄谁。他借徐寿辉的手,干掉了自己的恩人倪文俊。他和曹操想法差不多:“宁可我负天下人,不可天下人负我。”内斗的时候,他的座右铭就是“心狠手辣,不仁不义”。他自立为王,先设计除了徐寿辉手下的“四大金刚”,逼得丁普郎、傅友德投奔朱元璋,赵普被杀。徐寿辉的干将都没了,他自己也在刀光剑影里晃悠。没多久,陈友谅在江州伏击,灭了徐寿辉的禁卫军,软禁期间被人用锤子砸死了。至正二十年(1360年)六月十六,长江水看着陈友谅自立为王,改国号为汉,年号大义。刚才说陈友谅称王这事儿,这人吧,既是乱世枭雄,也算个下三滥,卑鄙是卑鄙了点,可也是被逼的。

你想啊,乱世里想当“贵人”,不使点卑鄙手段咋行?要是鄱阳湖那仗陈友谅赢了,他能推翻元朝吗?
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,鄱阳湖大战两年后,“汉王”陈友谅盯上了“吴王”张士诚,大举进攻他的地盘。朱元璋的先锋是徐达,陈友谅的先锋是张定边,这哥们儿也是条汉子,胆子和武功不比徐达、常遇春差。张士诚的地盘在东吴,就是现在经济最发达的沿海地区。他称王后对老百姓还行,有“闯王来了不纳粮”那味儿。但历史上农民起义军,打天下时想着百姓,有了地盘就变样了,开始疯狂敛财,抢人妻儿,占人家产,修宫殿作威作福,忘了为啥起义了。陈友谅的水军厉害,很快就把盐贩子张士诚给灭了,张士诚败得也挺壮烈。
两年后,1367年,陈友谅削平所有义军,“汉”军向元朝北伐。其实元朝那会儿,真不是没能力打,就是元顺帝太蠢,听信小人谗言,把右丞相脱脱的兵权给夺了,官爵也削了。元政府看着义军们互掐,想着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,哪知道陈友谅越打越猛,势力跟滚雪球似的。等先锋张文定(应该是张定边?原文可能笔误)打下山东,元大都就没了屏障。等陈友谅打到通州,元顺帝那点战斗意志全没了,带着后妃一大家子,连夜从建德门溜号,跑回了老巢元上都。公元1368年八月二日,“浪里白条”陈友谅骑着“菊花青”骏马,从齐化门进了元大都。
虽然这些都是假设,但历史轨迹往往相似。朱元璋也不是完人,他也跟元朝妥协过,可历史是胜利者写的。陈友谅真不一定比朱元璋差,所以啊,他要是赢了,推翻元朝,真说不定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