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却落了个凄惨下场-纪纲为朱棣做了许多不干净的事 (为何落得这下场是什么歌)
说起明朝,就不能不提过度发达的厂卫特务组织,早在朱元璋夺得天下前,就建立了最初的锦衣卫组织,以防自己遭敌对的陈友谅派系暗杀,等到新朝正式问鼎江山,这个特殊部门也就被赋予了更多权限和重任,其掌管者无疑要...
明朝的厂卫特务组织,那可是出了名的狠角色。早在朱元璋还没打下天下的时候,就弄了个锦衣卫,主要就是怕被陈友谅那派人暗杀。等他真坐稳了江山,这个部门权力更大了,活儿更多了。管这摊事的,肯定是皇帝最信得过的人。后来给朱棣卖命的纪纲,就是这类能打又忠心的典型。咱今天就聊聊这人。
不过啊,伴君如伴虎这话真没错。纪纲帮朱棣干了不少脏活儿、累活儿,那些皇帝想干又不好自己出面的勾当,他都包了。但架不住猜忌这东西,最后还是落了个“狡兔死走狗烹”的下场。他一倒,明朝的厂卫特务组织反而更厉害了。
朱元璋当皇帝那会儿,锦衣卫早就挂上牌子了,活儿可不少。表面上,他们是皇帝的保镖,重大场合还得举旗、站仪仗队。但真正要紧的,是帮皇帝管诏狱——就是关要犯的地方。他们不仅能管普通官府和刑部,连王爷、军队里的头头、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,都被盯着。没多久,从中央到地方,一张密不透风的监控网就织起来了。

但到了晚年,朱元璋发现锦衣卫有点膨胀得太快了。他们既能抓人,又能管牢狱,很容易自己成一股势力。对想集权的皇帝来说,这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搞暴力的部门,最让人不放心。所以朱元璋嫌他们权太大,连皇帝审案子都能插手,干脆把抓人的权力收了,只让他们当保镖。后来建文帝也这么干,锦衣卫那会儿可算混到了谷底。
好在朱棣打完靖难之役,坐上皇位,又把锦衣卫的“秘密警察”职能捡起来了。主要就是抓那些还想着建文帝的前朝大臣。为此,他弄了个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,又让太监管了个东厂。锦衣卫这下从朱元璋时代的执行队,变成了集侦查、监视、抓人、审讯于一身的超级特务部门。管这摊事的头号打手,就是早先投奔他的纪纲。

纪纲是山东德州人,靖难的时候自己跑去找朱棣,挺热情的,胆子也大,据说敢直接抓住朱棣马的缰绳。朱棣看他这么敢干,又会骑马,就收他当亲兵。等打下南京,纪纲直接被提拔成锦衣卫指挥使,专门对付那些对朱棣有二心的大臣。不仅要干掉那些可能带头的,还得盯着那些心里不爽的。锦衣卫在他手下,很快就成了让大臣们一听就哆嗦的恐怖组织。
其实早在朱元璋那时候,锦衣卫盯官员就盯得很紧。据说朱元璋有天突然问宋濂:“昨天你在家喝酒了吗?请了哪些客人?”宋濂老老实实回答,朱元璋还夸了他。这时候宋濂才知道,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锦衣卫看得清清楚楚。朱棣呢,因为篡位名声不好,更要把监控范围扩大到全国,天天盯着。京城里的大臣家,他派人去盯;不太重要的人,就收买当地的小混混、小商贩打听消息。这些事大多是纪纲安排的,搞得永乐那时候,很多人在家都不敢说朝廷坏话,更不敢叫朋友来家里聊天了。
纪纲最风光的时候,基本能按朱棣的意思摆布朝局。光处理建文帝的旧臣,就杀了好几万人,大部分都是他亲手办的。但朱棣还不满意,怕剩下的旧臣因为纪纲太狠,反而怀念建文帝。于是锦衣卫就使劲盯着大臣们的一言一行,一有不对劲,直接抓人,先斩后奏。这么一来,那些遗老很快就被清光了。审讯的时候用的手段也特别狠,搞得大家平时说话都得小心翼翼,生怕被抓小辫子。
当然,朱棣搞集权还没完。他在六部尚书之外又弄了个内阁,让秘书们分担点活儿。自己直接管的锦衣卫和东厂,就是这套把戏的打手。本来朱棣挺信任的大学士解缙,因为不小心说了句立储的事,得罪了朱棣,被汉王朱高煦告发,锦衣卫就把他抓了。纪纲按朱棣的意思,把他灌醉了,拖到雪地里冻死了。
到这时候,纪纲差不多成了朱棣的传话筒,也越来越嚣张。有次他和靖难名将薛禄抢女人,拿着铁瓜把薛禄打得半死,薛禄资历、官阶都比他高,还是功臣。还有个浙江按察使周新,因为得罪了纪纲,被诬陷抓起来,最后给砍了头。
但就是这种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”的位置,让他最后逃不掉死。有一年端午节,大臣们比试射柳枝。纪纲和锦衣卫的庞瑛商量,让自己故意射偏,庞瑛却要假装射中了。他就是想看看,有没有大臣敢站出来说真话。结果庞瑛大喊“射中了”,居然没人敢吭声。纪纲这下更嚣张了,可他不知道,自己已经踩过线了。
这次“指鹿为马”的把戏,让朱棣气坏了,背地里就开始琢磨怎么除掉这个最得力的爪牙。1416年,朱棣让几个太监跳出来告发纪纲,说他扣留了本来要给朱棣充后宫的美女,还养了一帮亡命徒,偷偷造盔甲武器。这些指控其实都是瞎编的,但朱棣就是要借这个机会除掉他。都察院接手案子,审了一天就结了。纪纲这个锦衣卫指挥使,就以“谋大逆”的罪名被凌迟处死,真是“狡兔死走狗烹”啊。
纪纲死后,朱棣觉得锦衣卫问题不少,就转而让太监管的东厂来制衡。但他没想到,这些太监和特务组织,后来成了明朝甩不掉的病根。这些有权有势的阉人,取代了武人组成的锦衣卫,把特务统治搞到了史上最狠的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