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明王还能不能善终-小明王如果早点让位给朱元璋的话 (小明王有没有实权吗)
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朱元璋和小明王,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,和大家一起分享,元朝末年,政治败坏、税赋沉重,加上天灾不断,老百姓怨声载道,白莲教大头目韩山童在淮河流域一带宣传,弥勒降生,、,明...
元朝末年那会儿,朝政乱成一锅粥,税赋重得老百姓揭不开锅,加上天灾不断,民怨简直要顶破天。白莲教那边的头目韩山童,在淮河一带到处传“弥勒降生”“明王出世”的说法,这人挺有本事,还自称是“宋徽宗的八世孙”,刘福通也跟着凑热闹,说自己是“南宋名将刘光世的后代”。
韩山童就和刘福通、杜遵道他们一合计,打算在颍上(现在安徽那块儿)起兵反元,结果事情败露,韩山童被抓杀了。
韩山童死后,他儿子韩林儿和妈跑路到了武安。后来刘福通接着干,队伍哗哗壮大,占了安徽、河南不少地儿,红巾军起义就这么开始了。

刘福通攻打开封
起义军总得有个挂旗子的主心骨啊。韩山童自个儿打着宋朝皇室的名号,那名声肯定比刘福通大。他还是白莲教的大头目,刘福通想拉拢各路义军,尤其是白莲教那帮人,自己称王肯定不行,得找个更有名头的。所以刘福通派人在砀山夹河把韩林儿找来,接到了亳州。
1355年,刘福通兵强马壮了,直接把韩林儿立为皇帝,号称小明王,定都亳州,国号还是宋,年号龙凤。

当时跟着刘福干事的杜遵道被封为丞相,刘福通是平章政事,他弟刘六是知枢密院事。结果杜遵道得宠飘了,刘福通不乐意,就把他解决了,自己当丞相,后来又成太保,大权独揽,小明王就是个摆设。
那时候全国起义军多如牛毛,要说实力最强的,还得是刘福通的红巾军。北边徐州的芝麻李、濠州的郭子兴,南边徐寿辉他们,都打着红巾军的旗号。
朱元璋一开始投奔的郭子兴,这人挺能干,后来还成了郭子兴的女婿。郭子兴死后,他手下内讧,小明王下旨封郭天叙当都元帅,张天祐右副,朱元璋左副。文书都用龙凤年号。

郭子兴剧照
后来郭天叙、张天祐战死,朱元璋就成了这支队伍的老大,但他还是认小明王当老大。每年正月初一,他都会摆个小明王的御座,自己带着将领们跪拜行礼。
各路起义军里,朱元璋最沉得住气,有谋略。他一直信奉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,偷偷攒实力,靠着小明王这棵大树保平安,小明王呢,就替他顶着元军的火力。

五六年下来,红巾军到处冲,元军想尽办法拦,大敌当前,谁也没空搭理这个新冒头的朱元璋。
在小明王这棵大树下,朱元璋的势力蹭蹭往上涨。
这期间,他地盘越打越大,队伍越来越强,慢慢把其他对手都收拾了,还开了不少疆土。更绝的是地理位置,他和元军主力中间,隔着东边张士诚、北边小明王、西边徐寿辉,三个“挡箭牌”隔在中间,元军主力打不到他。等小明王和元军两败俱伤,元军也打疲了,朱元璋这边兵强马壮,能跟元军硬碰硬了。

后来小明王又跟元军硬刚,实力迅速垮了。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带兵攻破汴梁,还派养子王保保打山东,史书说“察罕起义兵,战河南、北,击贼关中、河东,复汴梁,走刘福通,平山东,降田丰,灭贼几尽”。
小明王和刘福通只能逃到安丰,困守孤城。
1363年,投降元朝的张士诚派大将吕珍围攻安丰,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。朱元璋不顾刘伯温反对,亲自带兵救了韩林儿,刘福通战死。朱元璋还是按皇帝礼数待他,但把他弄到滁州,身边的人全换成了自己的人,这会儿韩林儿已经被朱元璋拿捏得死死的。

这时候红巾军真正的老大已经是朱元璋了,就算小明王禅位,他也不会要。他野心更大了。占领集庆后,他就不挂红旗改挂黄旗,明显不是农民起义军那套了。打陈友谅、张士诚的时候,他还和元将察罕帖木儿他们有书信往来。
打败陈友谅后,1364年正月,他自称吴王,立长子朱标为世子,设百官,这标志着朱元璋的政权性质变了。

1366年八月,他写《平周榜》骂红巾军是“妖言既行,凶谋遂逞,焚荡城郭,杀戮士夫,荼毒生灵”,说自己出来收拾残局是为了顺应天时。
1366年十二月,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。这时候谁都看得出来,韩林儿没用了。果然,廖永忠在瓜步让韩林儿“意外”溺水死了。事后朱元璋骂了廖永忠,但大家都知道,这事儿必然。韩林儿一死,朱元璋第二年改吴元年,第三年称帝,明朝就这么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