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举人到底是什么学历-现代的研究生比得过他们吗 (古代举人到底怎么称呼)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举人学历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出于都是读书人的群体划分,一般提起古代的,秀才,、,举人,、,进士,等等科举功名,许多人都喜欢拿我们现代的教育学历去做对比,我见过最多,同时也...
今天聊聊古代的举人,这玩意儿可不像大家想的那么简单。
现在总有人喜欢拿古代科举和现代学历比,说什么秀才等于小学生,举人是中学生,进士是大学生,我每次看到都想笑,这也太不靠谱了。你想想,现在一年高考几百万大学生,科举1300多年才10多万进士、几百万举人,这比例,别说高考比不了,考研都得甘拜下风。

科举其实更像咱们现在的公务员考试,但比公务员考试还高级——考上的进士起步就是县级干部,正处级起步,公务员考完还得慢慢熬呢。
不过级别越高,门槛越高,过程也越磨人。古代考科举,那是一项大工程,对家境、学识、耐心都是极大的考验。
首先得是男性,古代科举基本不让女性参加。然后肚子里得有墨水,四书五经得倒背如流,文章还得写得好,这可不是闹着玩的。古代大部分人都是种地的,握锄头不握笔杆,能读读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就算不错了,能学四书五经的,那都是正经读书人。

再者,家里得有钱。赶考路费就是个大问题,古代没高铁飞机,有钱坐马车,没钱只能走路,从四川到京城,走半年都算快的,路上吃住花钱多,一般家庭真扛不住。就像《儒林外史》里的范进,去省城考试没盘缠,饿着肚子考,回来家里几天没米,老母亲都饿瞎了,要不是后来中举,他家真揭不开锅。
最重要的是得有毅力,科举太漫长了。明清时期有童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五级大考,每一关都是坎。最基础的童试,就是考个“读书人”资格,县里考一次,府里再考一次,过了就是童生,有资格进官办学堂。但别小看这童试,清朝三百年,童生也就三百万,还没现在一届高考人多,多少读书人考到头发白了还是童生,广东还有百岁童生去考试呢。

童试后是院试,在学院里考,分岁试和毕业考。岁试过了就是秀才,别看只是“学生”,古代秀才可了不得,属于“士”,统治阶层之一。见官不下跪,受审不用刑,不用服徭役,犯了事官府不能随便定罪,得先革除秀才身份。在当地也是人物,能当私塾先生,或者去县衙帮个小忙,收税什么的。
考上秀才对普通人来说,就算知识改变命运了,至少不用愁吃穿。但想往上爬,又得花钱——考试路费、孝敬学官、读书耽误赚钱的时间,都得有物质支撑。就像范进,要不是硬着头皮去省城考乡试,也不至于饿得家里揭不开锅。

乡试也不是谁都能考的,得秀才先通过院试里的科试,相当于毕业考。乡试三年一次,全省考,录取名额就一千多人,分到各省也就五六十个,再分到县,一个县能有一两个就不错了,有的县几十年都出不来一个举人。
举人到了当地,那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,县官都得巴结。古代皇权不下县,举人就是乡里的话事人,地头蛇。而且举人也能做官,混个七品县丞、教谕,虽然是芝麻官,但在县里也算大人物了,处级起步。偏远地区或者知县空缺的时候,厉害的举人直接能当知县,就像《儒林外史》里的张乡绅,举人出身,做过知县。

举人还能靠身份发财,名下田产不用交税,地主豪绅就把田产转到举人名下逃税,分账;仆役不用服徭役,破落户就投靠举人家当仆人图庇护。范进中举后,那些人送田产、送店房、来投靠的,不就是因为看中他举人身份背后的好处嘛。
所以古人常说,“从来只有饿死的秀才,没有缺钱的举人”。考中举人,基本就衣食无忧了,生活相当富足。大部分人考举人是为了拿会试门票,会试在京城考,殿试就是排个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考中就是进士,最差也是县官。

科举从童生试到殿试,每次都一把过也得三五年,大多数人考一辈子。范进从20岁考到54岁,院试考了20多次,这才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。而且考完待遇完全不一样,进士起步县长,落榜举人也能混处级,秀才也算储备干部,科长绰绰有余。所以举人那是功名,不是学历,跟大学生、研究生根本不是一回事儿,硬比太可笑了。

严格来讲,举人是功名,研究生是学历,两码事,不能混为一谈。科举功名更像是现代行政体系里的职称,不是学历,拿文化程度类比,真不靠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