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殿试对明清两朝又有什么意义-所谓的殿试到底是什么 (殿试对明清两字的看法)

殿试的意义是什么?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所谓殿试,就是封建社会最高级的科举考试,属于国家大典,因而要在最高殿堂进行,也表示皇帝亲自考试,答卷名为对策,即有关国家大事,叫读...

admin

殿试啊,说白了就是古代科举的终极Boss战,得在皇宫最大的殿里办,皇帝亲自出题,考的就是怎么治国,答卷叫“对策”,说白了就是让读书人给国家大事出主意。

明清那会儿,科举大概分三级。县里考上叫“进学”,成了秀才;省里考中举人,叫乡试;中央一级考进士,还得来两次——秋天考会试,考中是贡士,第二年春天再去金銮殿考殿试,所以叫秋闱、春闱。

科举这事儿,朝廷就是想收拢读书人、培养自己人,目的就是稳住封建统治。殿试时皇帝亲自出题,都是当时政策、策略的大问题,考生答的叫“策论”,就是给国家大事想办法。

殿试其实就是会试的复试,一般不会再刷人,主要是皇帝亲自过目后,重新排个名次。比如清末有个叫谭延闿的,会试是第一名,殿试结果成了第八名,赐进士出身。榜出来得两三天,挺隆重的。

殿试对明清两朝又有什么意义-所谓的殿试到底是什么 (殿试对明清两字的看法)(图1)

考完分三等:一甲就三个人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最牛;二甲若干,赐“进士出身”;三甲若干,赐“同进士出身”。二甲第一名叫“传胪”。榜一出来,这些人可就“登龙门”了,身价立马翻倍,成了统治集团的人。

科举考试三年一次,从童生到秀才,再到举人、贡士,最后到进士,一层层筛下来,能参加殿试的真是凤毛麟角。这些靠正途上来的士大夫,凭这个资格就能进统治集团了。

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,军师宋献策和将军李岩看到明朝士大夫从崇祯棺材前过,议论说:明朝亡就亡在太看重科举,按资历排辈。新当官的想:我这功名多不容易,二十年苦读才混顶纱帽,啥事没干哪能死?老臣想:我官居极品也不容易,就我一个人死没用……这话说得挺扎心。

殿试对明清两朝又有什么意义-所谓的殿试到底是什么 (殿试对明清两字的看法)(图1)

清军进北京后,国子监还贴了个“揭贴”(小字报),写着“谨奉大明锦绣江山一座,年愚弟文八股敬赠”,简直把科举骂透了。虽然是民间传言,但能看出王朝快完蛋时,这制度的毛病有多大。

对了,三殿还有个重要用途——办宴会。朝廷每年要办不少宴,分大、中、常、小几种。大宴比如元旦、冬至、皇帝生日这三次固定的,还有出征授印、宫殿落成、封功臣什么的。像会武宴、恩荣宴、中秋、重阳这些,名目多得很。三殿办的都是大宴,文武大官坐殿上,小点的官在中左、中右门,再小的在丹墀。这么大的宴,明代官僚集团太庞大,殿里坐不下,位卑的给点“节钱”(钞票)代替。光禄寺专门管宴席,一年用银二十四万两,后来到三十六万两还不够,厨师常年四千多人。这么算,大宴规模少说也得上万人吧?

殿试对明清两朝又有什么意义-所谓的殿试到底是什么 (殿试对明清两字的看法)(图1)


上一篇: 汉九卿中早有太仆-秦-而太仆寺在明清的职责有哪些 (汉初九卿) 下一篇:尚无人与之媲美并列-明清两朝以左手擅长书法的-高凤翰 (无人与你媲美的媲是什么意思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