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九卿中早有太仆-秦-而太仆寺在明清的职责有哪些 (汉初九卿)
太仆寺,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,秦、汉九卿中有太仆,为掌车马之官,唐代为九寺之一,明掌牧马之政令,属兵部,并于滁州设立南京太仆寺,清代因之,皇帝出巡,扈从车马杂物皆为总管,其中,置卿、少卿、员外郎...
太仆寺这名字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在中国古代朝廷里可是个挺重要的机构,管车马的活儿。秦汉的时候九卿里就有太仆,专门管车马。到了唐代成了九寺之一,明朝管牧马的政策,归兵部管,还在滁州设了个南京太仆寺。清朝也沿用着,皇帝要是出巡,随行的车马杂物都归太仆寺总管。里面设了卿、少卿、员外郎这些官职。

先说说官职设置。太仆寺卿是老大,掌管皇帝车驾、马厩牧养这些事儿,下面管着乘黄、典厩、典牧、车府四个署,还有各个牧马场。少卿就是卿的副手,下面还有丞这些人帮忙管事。要是国家有大的典礼,太仆寺得准备皇帝的车驾、随行车,提前让人教大象和马做准备。等仪仗摆好了,还要去巡视行列对不对。后妃、亲王、公主、这些大官该给车坐的,就按品级发车。他们还管全国的马政,登记京城和牧区的马匹数量,小心饲养,留意马匹生病治疗,考核马匹繁殖损耗的情况,然后决定赏罚。马要是死了,就把尾巴、筋革收起来交到官府。
每次检阅马匹,得给马分个高低该赏就按规矩来。年底还得核对账本,上报给驾部。要是皇帝要去南郊北郊祭天,侍中请皇帝下车坐车,太仆寺卿就得把车绳递过去。以前还设了个判寺事,由朝官以上的人来当。后来国家车马政令分给群牧司、骐骥院这些机构管,太仆寺只管皇帝的五辂、属车,还有后妃王公的车辂,以及祭祀用的羊。元丰官制改革后,权力才又回到太仆寺。分了五个案,设了十八个吏,十二个总局。明朝袁可立就当过太仆寺少卿,诰里还写着呢。
再说说沿革。太仆寺一般设:一个卿,官阶是从三品;两个少卿,从四品上;四个丞,从六品上;两个主簿,从七品上;两个录事。卿管马厩牧养、车驾这些事,总管那四个署和牧马场。皇帝出巡,供五路属车。各个牧场的账本,每年收上来汇总,上报给驾部讨论考核。唐朝永徽年间,太仆寺改名叫司驭寺,后来武则天光宅元年又改成司仆寺。那时候有十七个府,三十四个史,六百个兽医,四个兽医博士,一百个学生,四个亭长,六个掌固。元祐二年,下诏说外面的牧监事务,让太仆寺按群牧司的旧法办;所有内外的马事都归太仆寺管,直接报枢密院,不用经过尚书省和驾部。第三年,又下诏裁了一个主簿。崇宁二年,说太仆寺还是按老规矩不管外面的事,归尚书驾部;马事报枢密院管的那些部门。
下面说说下属机构。先说乘黄署,一个令,从七品下;一个丞,从八品下。他们负责供应皇帝的车驾,还有驯马的方法。要是有什么事,提前四十天,带着驾士练习,尚乘局按路的颜色供马;提前二十天,在内侍省练习。有一个府,两个史,一百四十个驾士,十四个羊车小史,六个掌固。唐朝规定天子有五种车,玉辂、金辂、象辂、革辂、木辂,都是马拉的,每种车都有副车。还有指南车、记里鼓车、白鹭车、鸾旗车这些仪仗车。这些车用的马由尚乘局提供。有大典礼的时候,乘黄署就根据典礼等级准备相应的车,典礼完就收起来存着。
然后是典厩署,两个令,从七品下;四个丞,从八品下。他们管喂马、喂牛,还有其他牲畜的饲养。好马一丁人管,中马两丁,驽马三丁,小马小牛十头给一丁人管。有四个府,八个史,六个主乘,八个典事,一百个执驭,八百个驾士,六个掌固。他们还管各个牧场上交的各种牲畜,分配给政府各部门和皇宫。比如尚食局(管皇帝吃饭的)需要的牛羊,就是从典牧署来的,不是直接从牧场拿。
最后是典牧署,三个令,正八品上;六个丞,从九品上。他们管各个牧场的牲畜收发,还有酥酪脯腊这些事儿。群牧所送来的羊犊,供祭祀和尚食局用。有八个监事。四个府,八个史,十六个典事,七十四个主酪,一百六十个驾士,四个掌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