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自成是怎么拿到几千万两黄金的-崇祯因为没有钱打仗导致明朝灭亡 (李自成是怎么牺牲的)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崇祯和李自成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明史,记载,崇祯八年正月,陕西农民军突然大军南下,并攻克明中都凤阳,挖了朱氏皇族的祖坟,崇祯帝惶恐不安,突然就下了第一道,罪己诏,,这封由...
《明史》里写着,崇祯八年正月,陕西农民军突然杀过来,一路打下明中都凤阳,把朱家皇族的祖坟都刨了。崇祯当时吓得够呛,赶紧下了第一道“罪己诏”。这可是皇帝亲笔写的检讨书,等于跟天下人认错,说自己用人不当,才搞得大明到处起火,局势危在旦夕。都说“鸟之将死,其鸣也哀;人之将亡,其言也善”,大祸临头了,崇祯这检讨听着挺真诚,按说该痛改前非了吧?结果呢?他照旧重用宦官,偏信小人,猜忌能臣。后来呢,内有农民军此起彼伏,后有后金步步紧逼,大明这烂摊子不仅没好转,反而越来越糟。

六年过去,第二道“罪己诏”又来了。这次轻描淡写自责几句,立马画风一转,开始骂贪官污吏、骄兵悍将,还有那些仗势欺人的豪强,说他们敲骨吸髓,祸害百姓。那叫一个义愤填膺,好像眼泪都要掉下来了,可问题是,光骂有啥用?一点具体措施没有,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明这艘破船继续往下沉。后来他又发了六道罪己诏,要么说自己君德不够、政令有失,要么骂文官贪财、武将怕死,搞得遍地都是干柴,一点就着。他还挺虚伪地说:“寇亦我赤子”,把刨了他家祖坟的农民军叫“朕的赤子”,听着不觉得可笑吗?一个皇帝写了这么多检讨,历史上真少见。每一道都写得情真意切,好像眼泪鼻涕都抹在了纸上,可实际上呢?屁用没有,全是虚的。

崇祯17岁登基那会儿,确实挺猛的,直接干掉了魏忠贤,把阉党一锅端,还鼓励农耕、整饬吏治,看着像要中兴的样子。可惜他太心急,本事又跟不上,性格还暴躁、刚愎自用,猜疑心重得很。慢慢的,又开始重用宦官,亲近奸臣。对内呢?拼命加税、摊派徭役,把老百姓逼得没活路,只能跟着农民军造反。他还喜欢瞎指挥,在前线打仗的将领被他遥控,动不动就掣肘。袁崇焕、陈奇瑜、杨一鹏、熊文灿这些能臣,说杀就杀;首辅杨嗣昌被他逼死,孙承宗被他严斥,搞得满朝文武天天提心吊胆,不知道哪天就掉脑袋。他这是自己拆自己的墙角,最后农民军打到家门口,满清也在旁边虎视眈眈。

1644年,李自成带着大顺军冲破明军几道防线,分两路往北京杀过来。李自成亲自领兵强渡黄河,沿路明军大部分直接投降,老百姓还争着加入农军。崇祯急得团团转,整天唉声叹气。为了筹钱,都快把地皮翻过来了,可国库还是空的。大学士李建泰上奏说,他家有矿,愿意捐出来当军饷,还愿意带兵去山西挡闯贼。结果呢?李建泰带着大军走到半路,老家被农军占了,军饷也发不出来,手下很快就跑光了。

崇祯愁得睡不着觉,农军眼看着就要到京城了。这么多兵,吃喝都要钱,没钱谁给你拼命?国库见底了,只能打那些平时搜刮民脂民膏的皇亲国戚、王公大臣的主意。他组织军民上城死守,还喊着“无国哪有家?”可那些有钱人呢?周奎家传说有几十万两黄金,结果这老头哭穷,说家里人多开销大,实在拿不出多少,最后磨磨唧唧捐了两万,实际上才掏了三千两。

这哪行啊?军队开销多大啊。崇祯搞了个“捐官”,捐三万两就能升官,说白了就是卖官。文武百官一个个抠抠搜搜,多的几百两,少的几十两,还有捐几百钱的。捐得最多的是崇祯嫂子的爹,捐了两万两,买个官当当。崇祯没耐心了,开始按官职大小强行收银,连太监都不能放过。宫里最有钱的太监哭天抢地说自己穷,最后才拿出几百两。折腾了一个月,才凑了二十多万两,连塞牙缝都不够,更别说买马草料了。这谁还给你拼命?除了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发兵来救,其他藩镇都按兵不动,看着大明慢慢完蛋。

城外的京军早被农军打垮了,登城守卫的有官军、太监,还有民间义勇,旗帜乱七八糟,号令也不统一。太监、兵部、五军都督府谁也不服谁,没人统一指挥,乱成一锅粥。军费没着落,士兵们又冷又饿,脸色发青,嘴里全是怨言,士气低落到极点。崇祯在那长吁短叹,也想不出啥办法。李自成派人谈判,说平分天下,给他八百万两军饷,他就带兵回西安当西北王。八百万两?崇祯哪有?就算有银子也早拿去打仗了。崇祯既不想投降,又不敢直接拒绝,李自成等不及了,直接开始攻城。

大势已去了,但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”的祖训还在,崇祯不能就这么被抓。他让皇子换上老百姓的旧衣服,叮嘱有机会赶紧逃。接着逼周后上吊,亲手杀了袁妃和几个嫔妃,又狠心砍死了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。最后,崇祯在煤山上吊死了。唯一忠于他的太监王承恩,也吊死在他对面。后来大顺军进城搜刮,光周奎家就抄出五十多万两现银,还有一堆珍玩。更讽刺的是,从其他官宦那里又搜出两千多万两金银财宝,堆得跟山似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