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瘦马-才貌卓绝却一生没有自由-揭秘明清时期出现的 (扬州瘦马lyf)
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扬州瘦马,明清时期的扬州,有一群被称为扬州瘦马的女子,她们才艺卓绝,颜值娇好,但是她们没有自由,从小就被牙婆收入旗下,她是交易的商品,是暴发户眼中的玩物,士大夫身边的...
今天聊聊明清时候扬州那些“扬州瘦马”。她们长得好看,才艺也好,可一点自由没有,从小就让牙婆给收了去,成了交易的商品,暴发户手里的玩物,士大夫身边的摆设。

等待她们的是各种严苛的训练,卖主的鞭子抽,骂人的话听,买主的动手动脚,玩腻了或者不顺心就被转卖。她们哪有什么人生,整个人就是别人手里的工具。
那到底啥是“扬州瘦马”?
提到“瘦马”,很多人先想到马致远那首《天净沙·秋思》:“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,古道西风瘦马。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!”这里的瘦马,是饿瘦的马,是落魄文人眼里的马,正常情况下的瘦马。
可商人眼里,瘦马就不一样了。
牲口市场里,瘦马卖不出去,养肥成本高、风险大,就成了赔钱货。市价跌到谷底时,有些商人就抄底,低价买回来,喂肥了再高价卖,赚得盆满钵满。
那扬州瘦马又是咋来的?
明清时候,扬州因为盐商暴富,成了天下有钱人的聚集地。这些盐商很多妻小不在身边,又要生理需求,又要人照顾,就开始纳小妾。纳小妾不光要长得好看,还得会琴棋书画、管家理财,后来大家攀比,越比要求越高,慢慢就有人专门干起了“培养瘦马”的生意。
歪史觉得,这些小妾用“万能管家婆”形容一点不违和。
自古以来,暴发户都爱显摆,盐商娶了有文化的女人,其他盐商也得跟上!于是纳妾成风,女子数量一多,买卖就系统化了。有人像星探一样,到处找五六岁的女孩,从父母或人贩子手里低价买来,送去专门培训,学琴棋书画、吹拉弹唱,等十六七岁,就卖给有需要的人。
围着扬州,这买卖越做越大,形成了一条产业链,这些女人就被叫作“扬州瘦马”。
扬州瘦马到底有啥价值?
最初盐商纳妾,就是图个照顾和生理需求,后来攀比风一盛,女子技能就往“全能”上卷。从小就被分类,根据买家喜好重点培养。
清人丁耀亢记了瘦马的三个等级:
第一梯队:学琴棋书画、吹拉弹唱、麻将牌九,还有化妆、身材管理,给有文人雅好的士大夫和有文化的商人。
第二梯队:要求不高,学识字、弹曲,主要会记账管事,帮商人打理生意,给暴发户商人。
第三梯队:资质一般,学女红、裁剪、做饭,“油炸蒸酥,做炉食、摆果品,各有手艺”,当大户人家的侍妾或小商户老婆。
她们的价值就是满足买主的特色需求,你要啥样的,我这里都有,定点培养,精准投放。

当然,所有培养都是为了卖个好价钱,万一卖不掉,就降价处理,第一梯队送秦楼楚馆,第二梯队送青楼,第三梯队送窑子,总之不能赔钱。
暴发户到底图啥?
最初盐商纳妾,就是图照顾和欲望,后来发现这些女子还能当“免费管家”。商人四处跑动,信任的人少,带个管家要花钱,买个瘦马当枕边人,既能管账又能照顾起居,多划算。所以第二梯队的“管家婆型”最吃香,那些会吹拉弹唱的,反而觉得“一千多两银子就买个弹琴的?不值!”
士大夫为啥也疯狂?
扬州富庶,离苏州、杭州、南京这些地方近,扬州的事儿很快破圈。本来就有纳妾习惯的士大夫也跟风,就爱第一梯队的“才女型”。
文人之间本来就互相不服,家里有会吟诗作对的小妾,多有面子!像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里河间府的常妈,培养了个叫明月的女子,学琴棋书画、读经史子集,专门对付不爱钱的文人,最后把河间知府拉下了水。
明月自己知道,她就是常妈的工具,跟拿名贵药材喂大的鸡一样,身份不同,功能一样。
再比如秦淮八艳,琴棋书画让文人争着一亲芳泽,他们可能对钱没兴趣,但对才女没法拒绝。能娶回家当正妻?求之不得!钱谦益娶柳如是,冒辟疆娶董小宛,不就图这个?
还有更绝的,明清时候有些女性为了显摆,主动给丈夫纳妾。《浮生六记》里沈复的夫人,就亲自给丈夫物色小妾,还是个戏子,虽然最后没成功,但也能看出那时候的风气。
古代女性地位本来就低,不是被当“两脚羊”,就是成“扬州瘦马”。这玩意儿就是特定时期的畸形产物,审美扭曲下的怪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