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为何用马来称呼女子-扬州瘦马到底是什么 (古人为何用马来形容)
在明清时期,扬州地区有着养瘦马的习惯,这也在后世非常出名,不少人都知道扬州瘦马,那么瘦马这到底是什么?其实,所谓的瘦马并不是真的马匹,而是女子,古代就经常拿马匹来称呼女人,在那个时代,女性也是男性的附...
在明清时期,扬州地区有“养瘦马”的习惯,后世挺有名的,好多人听过“扬州瘦马”,但这“瘦马”到底是个啥?
其实啊,这“瘦马”压根儿不是真马,说的是女子。
古代老爱拿马比喻女人,那会儿女性就是男人的附属品,像妾室、丫鬟,跟私产差不多,打死了都不犯法。

苏轼都想过拿小妾换宝马,还有“胭脂马”这种称呼,说的都是女性。
“瘦马”其实就是人贩子的黑话。江淮那边有人专门从小买穷苦小女孩,从小教她们琴棋书画,还有些奇奇怪怪的技巧,把她们培养得“出色”,再卖给富商官员当小妾。
这风气在两淮地区挺流行的,老百姓也跟着学,贩卖人口越来越猖獗,好多人干这个。除了拐卖,还花高价买小女孩——为啥这种罪恶的贸易在扬州能做大?

说白了,就是这买卖太赚钱了。买小女孩花不了几个钱,卖出去能翻几十倍,中间赚得盆满钵满。
这利润太诱人了,好多人眼红,自然就干这个。
但朝廷根本管不了,涉案的人太多了,不光有地方官,还有豪绅,这些有权有势的,官府哪敢动?

明清那会儿,东南可是国家的钱袋子,富商豪强特别多,尤其是盐商,有钱得很。这些人为了显摆自己有钱,就拼命置办田产、买女人。
要是家里女人多,那地位不就上来了?
富商们抢着买,扬州慢慢就形成了一条黑产业链,有人专门培养女孩,把她们教得多才多艺,正合富人的胃口;有的还被卖进青楼。

这些女的命运挺惨的,但她们本来就生在穷人家,正常发展的话,不是饿死就是病死,被卖到富贵人家,虽然没人权,好歹能吃饱穿暖。
富贵人家才担心人权,穷人家连饭都吃不饱,哪有空想这些?现在人确实很难理解。

明清时期有不少这样的女孩,像李香君那样的名妓,历史上都留下了名字。
当时富商甚至不用主动找,一说要买,立马有人上门推荐。古代有专门的牙行干这个,《红楼梦》里写过,这就是封建社会的毛病,只有那会儿才会这么猖獗。
因为当时经济发达,加上明清官员很多都从这儿出来,这风气就起来了。现在的江淮地区,这恶习早就没了,“瘦马”成历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