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尔衮去世后-满清八旗军的战斗力就下降了 (多尔衮 下场)
因,孝庄秘史,、,山河恋,这类清宫言情剧的缘故,在不少人心目里,摄政王多尔衮就是一个多情种子,又兼文武全才的形象,他们认为,满清在皇太极驾崩,顺治6岁仓促登基的情况下,依旧能,吊锤,各地反抗者,全赖多...
《孝庄秘史》《山河恋》这些清宫剧看多了,很多人心里都觉得多尔衮是个多情种子,还文武双全。皇太极突然没了,顺治才6岁就登基,满清当时能“吊打”各地反清势力,全靠这位睿亲王撑着。想聊聊这个?接着往下看。
甚至有人把八旗军后来战斗力“跳水”锅甩给多尔衮之死,说他一死,八旗就不行了。这话吧,有点道理,但也把多尔衮的作用吹得太神了。

对任何政权来说,“主幼臣疑”都是个要命的事儿。
想想也正常,皇帝还是个小屁孩,底下大臣能不慌吗?国家以后咋办?要是建国久了,靠制度还能勉强撑着,可满清那时候刚建国,正处创业期,这事儿就麻烦了。
所以多尔衮当摄政王,确实稳住了皇太极突然死后的权力乱局。但军队战斗力这事儿,可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。
跟小说游戏里讲的什么兵种克制、装备好坏不一样,古代军队强不强,关键看人。戚继光招兵练兵,最先看的就是兵源这事儿。
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,到满清入关那会儿,除了女真人少点,兵源的战斗力对满清来说真不算事儿。
都说女真人“崛起于白山黑水”,那地方可不是好住的,长白山、黑龙江一带,快靠近北极圈了,气候贼差。在那冰天雪地里活着,体质差点的人分分钟“狗带”。
再加上他们平时打渔打猎,在这种地方长大的女真猎户,逼急了老虎黑熊都能干翻。说真的,论体质意志,他们天生就是当战士的料。

不过打仗不是街头斗殴,有力气不一定赢。努尔哈赤起来之前,女真内部一盘散沙,经常被明朝甚至朝鲜人欺负。女真人自己还老因为利益内斗。
那时候,建州女真、海西女真,还有北边的野人女真,都被各种势力吊着打。等努尔哈崛起了,情况就不一样了。
八旗制度吧,看着是个等级制度,其实特严苛,旗里的一切都是旗主的,连旗人自己也算旗主的私产。这么说吧,跟奴隶制残余也差不多了。
但另一方面,这“军民合一”的制度,让女真人抱团抱得很紧。八旗里的壮丁,战时当兵,平时种地,地位靠军功挣。这点特别关键,跟同时代明朝军队将领推诿扯皮、怕死贪功比起来,八旗制度让每个人都有盼头,能往上爬。所以这制度看着简单,其实特管用。
兵源好,赏罚分明,这俩法宝让清早期的八旗军跟“殴打小朋友”一样,周围不管明朝、蒙古、大顺军,还是偶尔来送人头的朝鲜,都被他们干趴下。
但问题也来了,顺治后期,入关的女真人总不能让大家再回关外,靠东北那鬼地方练兵吧。中原花花世界谁不爱?皇帝也不好意思让老部下的后代再去东北老林里遭罪。
这事儿不是一天两天成的,跟温水煮青蛙似的。一开始这些八旗兵比父辈差一点,但好歹还听老爹爷爷讲东北深山老林的事,训练技能底子还在,战斗力总不至于一下子崩掉。
但时间这玩意儿太可怕了,等这批人的儿子长大,新生代八旗兵平时别说吃苦了,吃素都没几顿。指望这些少爷兵打仗像老爹爷爷一样拼命,不现实。
更大的问题,出在制度上。
很多人觉得满清靠骑射起家,其实入关前后,八旗军远程武器最爱用的不是弓箭,是红衣大炮这种攻城利器。作为新政权,满清打仗特会吸收黑科技、新战术。锦州会战时,清军基本把火炮对轰当开场了。
后来乾隆为啥老强调八旗以弓马起家?主要是想用骑射当选拔将领的标准,好让满族贵族牢牢控制军队。这么一来,军队确实被贵族拿捏了,但问题是,好多没本事的贵族也能靠这标准当上将领。
这么搞下去,不光满汉之间阶级固化了,八旗内部地位低的旗人也有了天花板,有才能的人上不去,只能打酱油。一年两年,十年二十年,八旗军战斗力不下滑才怪。
八旗骑兵战斗力的衰弱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与多尔衮的关系也不大。它的发生,最主要还是因为兵源变质和人才流动制度的破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