满清八旗兵是什么时候开始堕落的-八旗制度对于清朝意味着什么 (满清八旗兵是哪八旗)
说到满清八旗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,纵观历史,几乎所有游牧民族,如匈奴、鲜卑、羯、羌、氐、蒙古在进入中原后,都不可避免地迅速堕落并衰败了,而且是不可逆的,八旗...
说到满清八旗,大伙儿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是啥?是那些穿着马褂、骑着高头大马的八旗子弟?还是电视剧里威风凛凛的八旗兵?
纵观历史,好像所有游牧民族,什么匈奴、鲜卑、羯、羌、氐、蒙古,进了中原没多久,就开始“躺平”堕落,还一落千丈,没救了。八旗兵这事儿吧,不过是历史又复读了一遍,就是这次复读的时间特别长。反倒是汉族,靠着文化底子硬,一次次爬起来,最后把这些游牧大佬给收拾了。
八旗兵真要说是从乾隆以后才堕落的?其实打从进关那天起,就开始“走下坡路”了。满清入关那会儿,八旗兵的巅峰期也就三年,之后就开始“拉胯”,到最后清朝夺天下,靠的其实是洪承畴、吴三桂这些汉人。
顾诚在《南明史》里说,历史上每个新王朝的军队,都有从强到弱的过程,清朝也不例外。但清朝把他们视为“亲儿子”的八旗兵,这衰落速度也太快了。顺治元年到四年(1644-1647年),满洲八旗兵那种“谁与争锋”的架势,就像昙花一现,之后再也没出现过。
清朝统一全国后,统治集团从来不爱提自己的短板,后来的史学家也没太在意这事儿,没看出刚入关时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后来的“外强中干”。所以也没人好好琢磨,清廷为啥一开始靠八旗兵打天下,后来慢慢就改成“用汉人管汉人”了。
满洲八旗兵为啥不行了?头一个,兵源跟不上。满族人本来就不多,入关初期清军总共十万,里头还混着汉军和蒙古兵,真正能打仗的满族士兵就几万人。进了中原打了几仗,战死病死的人可能比新生儿的数量还多;再加上进了汉人地界,享受着胜利者的优待,慢慢就开始贪图安逸,不像以前那么敢拼命。说白了就是:人少了,士气也没了。

再一个,清朝刚入关那些能打的将领,要么得病死,要么沉迷女色,要么自己人斗自己人,没几年就死光了。比如豫亲王多铎顺治六年病死,摄政王多尔衮顺治七年病死,肃亲王豪格顺治五年死在狱里,英亲王阿济格顺治八年被赐死,巽亲王满达海顺治九年病死,衍禧郡王罗洛浑顺治三年病死军中,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顺治九年病死,饶余郡王阿巴泰顺治三年病死,他儿子博洛顺治九年病死,谦郡王瓦克达顺治九年病死,敬谨亲王尼堪同年阵亡于衡阳。就剩个郑亲王济尔哈朗,顺治五年最后一次带兵打湖广,后来就半退休了,顺治十二年病死。(顺治这“武将克星”的外号可不是白来的!)
你瞅瞅上面这些名字,到顺治九年,清朝开国那帮能征惯战的大将基本都没了。这些王爷、郡王死的时候都挺年轻,最长寿的济尔哈朗才活到五十七岁。他们的儿子就算继承了爵位,也没啥经验,顶不上父辈。剩下的贵族将领,也没当年那股子锐气了。
明清时候的诗人方文,顺治十五年去北京,写了首《都下竹枝词》,里头有两句特扎心:“自昔旃裘与酪浆,而今啜茗又焚香。雄心尽向蛾眉老,争肯捐躯入战场。”意思就是到1658年,满洲将领都泡在温柔乡里,雄心早就磨没了。这事儿清廷内部其实门儿清,就是不说,从打南明的时候就能看出来,他们越来越靠汉人打头阵,满洲兵放后面,既能少死人,还能抢功劳。
战略上多靠汉人招抚,战术上不到关键时刻不动用满洲兵,关键战役也让绿营、汉军打前阵,满洲兵放二线,既能减少伤亡,又能抢功劳。说白了,清兵入关后八旗兵不行了,就这几条:死伤太多、水土不服、贪图安逸、内斗。老一辈的主力都没了,新一辈的八旗兵从小在蜜罐里长大,战斗力越来越差,汉人的地位又慢慢上去了。就这么一代不如一代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八旗兵堕落,不只是满人群体的堕落,其实是整个满清,尤其是爱新觉罗家那些贵族,一起“躺平”了。比如爱新觉罗·奕山,道光年间第一次鸦片战争,他当靖逆将军,居然说“粤民皆汉奸,粤兵皆贼党”,还从福建招了一群没训练过的兵,自己天天喝酒玩乐,57天才磨蹭到广州。结果呢?夜袭英军一败涂地,广州城外炮台全丢,最后直接投降签了《广州条约》。道光罚他圈禁在宗人府,结果第二年就放了,还赏了二等侍卫,后来又当上伊犁将军、黑龙江将军。这哥们儿后来跟俄国谈判,被人家一吓唬,签了《瑷珲条约》,把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地全送了。你说气人不气人?卖国了不仅没事,照样养尊处优,1878年才在北京病死。晚清汉族高官无能的也不少,但像这样主动卖国的,真没听说过(守土有倒是一大堆)。大多数汉人好歹读过孔孟之书,还有点底线,很多满清贵族连底线都没了,还怎么管八旗兵?
其实清朝八旗制度,就是明朝军户制度的“缝合版”。明朝军户制度有的毛病,八旗一样有。八旗和卫所一样,都是世袭,几十年下来,旗里不同阶层财富、教育差距大了,上下层就分开了(八旗差不多就是个放大版的明朝藩王,区别是受众广了,待遇低了)。清朝旗人等级森严,八旗内部也有三六九等。混得好的,比如爱新觉罗旁支,当寄生虫就算铁杆庄稼没了,也能玩鸟卖古董过日子,但毕竟是少数。普通旗人呢?旗兵的军饷是发到个人手里的,不准干别的活,一家人就指着那点钱过。旗人还不能搞生产,跟原来的农牧经济脱节,变成一人当兵全家穷,而且世世代代翻不了身。

历任清帝一直很想解决这个问题,但真的是无解。
从乾隆朝开始,八旗的最大困境已经不是武备废弛,而是活不下去。因为太平日子久了,人口越来越多,八旗人口跟清朝总人口一样噌噌涨,但兵额没扩多少,俸禄也没涨,导致越来越多旗人补不上缺,领不到皇粮。很多闲散旗人只能在内廷、旗务府当苏拉(杂工)。苏拉的俸禄比旗兵还低,看清朝留下的资料,大部分苏拉一个月就1~1.5两银子。现在一提晚清八旗子弟,就说“提笼架鸟”,其实当时很多旗人穷得连提笼架鸟的心思和钱都没有了。没“铁杆庄稼”,也没升迁机会,更没力气练武,只能凑合活着。
后来于敏中、和珅当上首席军机,把官场风气带坏了,乾隆很多旨意根本执行不下去。官官相护不光文官有,军里也一样。乾隆没胆子动祖宗的“包养体制”,所以整顿改革就是句空话。

到嘉庆三年亲政,八旗早就没啥战斗力了,稍微能顶点用的只有绿营。嘉庆掌控群臣的能力比乾隆差远了,连皇族腐化都解决不了,还怎么整顿八旗?清朝讲究“敬天法祖,勤政爱民”,到他这儿更不敢碰那个蛀虫般的体制了。
清朝中期后,北京八旗和外地八旗、东北八旗矛盾也大。盛京将军最烦北京过去的旗人,这帮大爷太难伺候。嘉庆时期搞八旗“上山下乡”,去东北屯垦,盛京将军快愁死了,给盖好房请一堆佣人,结果把屯垦变成农家乐。旗人还天天叫苦,不断逃跑,最后嘉庆处死几个逃跑的,但也知道这帮人没救了,屯垦就这么黄了。
为了不让外人知道八旗堕落,乾隆之后的“满汉大防”,主要就是保护“国家秘密”。打白莲教时,八旗连行军都不敢跟绿营一起走,怕绿营看见他们那烂样,产生“不臣之心”(居然比绿营还烂)。就这情况,还敢大张旗鼓解决堕落问题?打仗只能靠黑龙江的索伦劲旅……
道光朝,爱新觉罗·旻宁遇上张格尔叛乱和鸦片战争,一个平叛一个抵抗外敌,他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整顿八旗。而且道光朝烂摊子一堆,连“陋规”都查不了,还敢碰“祖宗家法”?
咸丰朝,爱新觉罗·奕詝用肃顺当军机,说要削减八旗钱粮,改变这个“包养体制”。虽然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,但整个满八旗都拼命抵制!这时候八旗已经废了,连绿营都烂到根子里。打太平天国、打英法联军,除了蒙古僧格林沁的那点铁骑,就是曾国藩的湘军、李鸿章的淮军。
太平天国运动把满清根基都动摇了,汉人这次合法拥有了自己的军队,而且太平军打掉了满人的重要军营,测试了一下满人武力——弱鸡!结果湘军、淮军建立,汉人能打败满人的事实,双方心里都有数了。太平军是汉人,打败太平军的汉人岂不是更打得过满人?咸丰死后,慈禧、慈安重点搞洋务运动、建新军、搞近代军工业,这比革新八旗重要多了。这时候湘军、淮军已经是国防中坚,八旗只能提笼架鸟当摆设……从嘉庆开始,嘉庆、道光、咸丰都想过动八旗,但都没解决。
同治、光绪两朝,八旗彻底边缘化了。慈禧没想过拿钱重振八旗?虽然住紫禁城,她也知道八旗早烂了。有那钱重振八旗,还不如给自己修个园子……
满清的根子真不是八旗制度(不知道有人鼓吹啥!),至少雍正以后,满清在中国统治稳了,早就不靠八旗了。对大多数旗人来说,那点“铁杆庄稼”根本养不活家人,反而因为是旗人,不能出去打工。后来时代越来越差,很多旗人不得不出去工作养家,比如《茶馆》里的黄四爷就是拉黄包车的。这时候宗人府之类机构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,总不能让人为了制度饿死吧。
八旗制度早就成了从上到下都想改的烂制度了。但一项制度再烂,不到生死关头,根本改不了。这就是官僚主义的毛病,别再扯八旗制度对满清多重要了。

无论这制度多烂,总有人是既得利益者,动他们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官僚们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。而且动了别人蛋糕的改革,主事者都没好下场,王安石、张居正就是例子。
历任清帝一直没解决八旗问题,就是太拘泥祖宗规矩,结果八旗放任自流,尾大不掉。
自从太平天国运动以后,清政府的财政一直处于崩溃状态。各地旗人的钱粮无法力足额发放,导致“逃旗”现象逐年增多。
同时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,人口的不断增多,旗人领的死工资两百年间不涨反降,再加上很多地方扣克军饷,许多底层旗民如同乞丐,那点银饷连一个月喝稀饭都不够。很多人由于生活太艰难,甚至把祖先留下来的土地也给卖了,这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。(八旗人员在早期的时候,他们的军饷加上土地的收入,可以说还是十分可观的。)
打仗了上面人又要旗民去送死,打败仗丢地等又要被杀头,底层旗兵大多无心恋战。清朝对于丢失城地土地处罚非常严厉(砍头!),旗人丢地更是罪加一等。导致许多旗人宁愿战死也不会投降,但是也导致了一旦投降的也是拼死抗清。太平军北上曾有大量八旗被俘后被逼只能反清,不然反是死,不反也是死。

至甲午年前后,陕西、河南等地的旗人“数载粮秣无着,逃旗者不胜数,至有旗城丁壮全无者”。到了庚子年,各地都出现大量旗人伪装汉人,为汉人耕佣、或卖艺唱戏等现象。
一方面清廷财政无力负担旗人的钱粮供应,另一方面法律又严格禁止旗人就业,造成旗人阶层自咸丰后就快速“贫困化”与“无产化”,最终被推到旧政权的对立面。(给饲料却不许他们谋别的出路,这算啥,这是养家禽?好歹饲料管够啊!)
爱新觉罗·溥仪
辛亥革命的时候,是有驻外和东北八旗参与的,盛京将军府被革命也是旗人挑的头。清朝对于底层八旗来说压迫是非常严重的,这也是为什么辛亥革命时大量旗人反清,并非他们觉悟高,而是压迫太重。不要用民族来解释,满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统治集团。其实我非常反对把满人搞成满族,满人从来不是民族,满人在清朝叫满州人。
事实上,辛亥革命后,东北、河北、中原等地,广大穷苦旗人都是革命的主力军,其革命性与斗争性比汉人乡绅阶层强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