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-最后被斩首-金圣叹 (清朝著名的文字狱)
偌大的清朝,竟容不下金圣叹的一张嘴,实在是可怜可笑可悲,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,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,所谓批评家,就是看谁不舒服就要说两句的那种,文学批评家就是针对某些文学作...
偌大的清朝,竟容不下金圣叹的一张嘴,真是可怜又可笑。
金圣叹是明末清出名的文学批评家,说白了,就是看谁的作品不顺眼就得怼两句的狠人。文学批评家嘛,就是专门挑作品毛病,指出不足,然后说一堆话的那种。
《水浒传》《西厢记》《左传》这些经典,都没逃过金圣叹的眼睛。可别以为他光会瞎骂,人家是把批评意见都整理成书了。估计是职业病犯了,时间长了,金圣叹就养成了愤世嫉俗的毛病。
也就是传说中的怼天怼地怼空气,要是生在盛唐或者宋仁宗那会儿,说不定他能被捧上天。可他偏偏赶上了明末清初这敏感时候,悲剧早就注定了。

一、哭庙案就是个幌子,金圣叹其实是栽在对清廷的信任上了。
早些年金圣叹的文章传到了顺治帝那儿,顺治这人挺爱学汉文化,一眼就看上了金圣叹的文章,夸他是古文高手。
这事对金圣叹影响可大了,他居然朝着北边磕了个头,谢谢顺治帝赏识。这么看,金圣叹骨子里并不反清,就是觉得怀才不遇,才能没被前朝人发现。
就因为这事,金圣叹对清廷倒是多了几分好感。他甚至天真觉得,清廷会更讲道理,能为老百姓着想。
结果到了顺治十八年,吴县县令任维初为了收税,打老百姓,还亏空了漕粮,金圣叹就联合一百多个读书人,跑到孔庙去哭。
表面上是哭顺治帝,实际上是骂任维初这狗官。他们还跑到江苏巡抚朱国治那儿告状,想让朱国治办了任维初。
清初那些汉人大官,还不都是蝇营狗苟的投降分子嘛!他们哪有良心?官官相护太正常了。朱国治不仅没办任维初,反而抓了18个闹事的读书人,金圣叹就在里面。
朱国治给他们的罪名是“倡乱抗税,惊动先帝在天之灵”。最后金圣叹这18个读书人全被砍了头。
这就是著名的哭庙案,但哭庙案根本不是重点,重点是金圣叹天真以为清廷能为民做主。读了那么多书,居然不知道时局这么黑?书真是白读了。

二、金圣叹这人,皮起来也挺让人感慨。
金圣叹不仅是个文学批评家,还是个非常皮的人。他到底有多皮?故事可太多了。
1、嘲讽舅舅钱谦益。
文人钱谦益,本来在南明弘光朝当礼部尚书。但是清军一来,这哥们就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清军了。
之前他小妾柳如是,拉着他一起跳河殉国。可是钱谦益刚把脚伸到水里,立刻哆嗦了一下抽了回来,表示:水太凉,不能下。
气得柳如是拔腿就要跳河,结果被钱谦益一把抱住才救了回来。后来钱谦益作为南方文人领袖,带头剃发投降清朝,当上了礼部侍郎。
值得一提的是,钱谦益就是金圣叹的亲舅舅。按说这亲戚关系,钱谦益应该救救自己外甥吧?但是钱谦益丝毫没有提起过这件事,为啥呢?原来金圣叹早就和钱谦益闹掰了。
以前钱谦益过寿,大家都知道金圣叹是才子,就让他写副对联恭贺钱侍郎。结果金圣叹嘿嘿一笑,表示献丑了,提笔写下:一个文官小花脸;三朝元老大奸臣。
气得钱谦益浑身发抖,从此以后表示跟外甥金圣叹恩断义绝。金圣叹也表示无所谓,反倒是落得轻松,至少不用再跟这种三观不正的舅舅打交道了。
2、给俩儿子的诀别对联。
金圣叹被拉到法场,家里人去送他。一个个哭成了泪人,尤其是俩儿子莲子和梨儿。金圣叹到了这个时候还是非常轻松。
他还想活跃下气氛,让砍头这事没那么压抑。于是他对俩儿子说:老爹最后给你们出一个对联,上联是莲子心中苦。
俩儿子一听哭得就更惨了,显然活跃气氛失败了。金圣叹只好叹息了一声,自己说出了下联:梨儿腹内酸。
3、被砍了以后,还不忘皮一下。
终于到了手起刀落的时候,金圣叹这个时候依旧还没有忘记笑一笑。结果一刀下去,金圣叹的脑袋滚出了好远。
可奇怪的是,金圣叹的两个耳朵里,分别滚出了两个小纸团。打开纸团一看,一张纸上写着“好”,另一张纸上写着“疼”。
这事挺让人意外的,不少人不清楚什么叫做从容赴死,或许金圣叹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。
三、金圣叹的悲剧,是那个时代的悲剧。
清朝入关以后,最早执行的政策,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。他们努力适应汉文化,想要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当中。
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,因为他们发现实在是很难融入这种文化氛围之中。于是各种压迫政策就出现了。
金圣叹就是在这种压迫政策下丧生的,其实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不自信。我的文化更先进,你无法追赶上,所以就刻意打压其发展,仅此而已。
说真的,但凡有点觉悟,金圣叹也应该别掺和进来。
其实在明末清初那种大环境下,文人是不能随便发表自己的言论的。钱谦益好在还是金圣叹的舅舅,如果是陌生人,那金圣叹那个时候就会被拉出去砍了。
既然知道大环境如此,为什么还要这么张狂呢?由此可见,金圣叹的聪明,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,对于时事他是一窍不通。
他读书过目不忘,是个少年天才,长大以后又能批评各种文学作品。但是他对时局的敏感程度太低,结果造成了这样的悲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