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后来直接不上朝-明朝奇葩皇帝朱厚熜-刚开始励精图治 (后来直接不上学的成语)

明世宗朱厚熜,1507年9月16日—1567年1月23日,,明宪宗朱见深之孙、明孝宗朱祐樘之侄、兴献王朱祐杬之子、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,明朝第十一位皇帝,1521年4月27日—1567年1月23日在位,...

admin

明世宗朱厚熜,1507年出生,1567年去世,明朝第十一位皇帝,年号嘉靖,在位差不多45年。他是明宪宗的孙子,明孝宗的侄子,兴献王的儿子,明武宗的堂弟。正德十六年,明武宗突然没了儿子,太后和首辅杨廷和一合计,就让近支的朱厚熜来接班。接下来就聊聊这位皇帝的几件事儿。

刚上台那会儿,朱厚熜还挺有想法的。通过“大礼议”把权力慢慢抓到自己手里,早期也算是个明君:严管官员、宽待百姓,整顿朝纲,减轻赋税,这事儿后来被叫作“嘉靖新政”。但嘉靖二十一年出了件大事儿,十几个宫女差点把他勒死,史称“壬寅宫变”。自那以后,他就开始摆烂,长期不管朝政,结果明朝内忧外患——蒙古俺答汗年年来边境捣乱,甚至打到了北京城下(庚戌之变),东南沿海还有倭寇骚扰,“南倭北虏”成了嘉靖朝的老大难问题。

朱厚熜小时候就挺机灵的。他爹教他背诗,几遍就会,还带他参加王府的祭祀典礼,小小年纪就懂各种礼仪。谁能想到,他爹当年这么教他,其实是给他后来登基铺了路?毕竟兴献王大概也没料到,自己儿子能当上明朝皇帝,这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了。

后来直接不上朝-明朝奇葩皇帝朱厚熜-刚开始励精图治 (后来直接不上学的成语)(图1)

正德十六年四月,朱厚熜正式即位,第二年改元嘉靖。刚继位没多久,他就跟大臣们吵上了——该给他爹兴献王上什么封号。这一吵就是好几年,史称“大礼议”。最后朱厚熜赢了,为了让他爹进宗庙,他还干了件大事:把明成祖朱棣的庙号从“太宗”改成了“成祖”。说白了,就是通过这场礼仪之争,他把大权牢牢抓在了手里,还顺手收拾了武宗朝留下的烂摊子:减租减税,重新起用之前因直言被贬的官员。

现在一提嘉靖,大家总说他几十年不上朝,其实刚继位那二十年,他挺勤快的。《明史》里记载,他一上台就整顿朝纲,吸取了武宗朝宦官干政的教训,比如裁减司礼监权力、撤掉镇守太监,把宦官的势力压了下去。毕竟明朝历史上,宦官干政没好事儿,土木堡之变就是王振搞的,朱厚熜可不想重蹈覆辙。他还挺爱招贤纳士,跟大臣说:“有真才实学的别管资格,吏部缺人就赶紧用,别避嫌推托。”这态度,确实挺让人佩服的。

文化方面,朱厚熜上台也搞了些动作。整肃科举制度,提倡三途并用激励士气,还改了孔子的称号和祭祀。有史书说嘉靖初期“天下翕然称治”,文化和科技搞得挺热闹,好作品和能人辈出。不过可能是成绩太亮眼,也可能是天下太平久了,朱厚熜慢慢懈怠了。这跟唐玄宗有点像——前期开创盛世,后期却因为安史之乱栽了跟头。朱厚熜的“安史之变”,就是那场“壬寅宫变”。

后来直接不上朝-明朝奇葩皇帝朱厚熜-刚开始励精图治 (后来直接不上学的成语)(图1)

宫变之后,朱厚熜吓得搬出紫禁城,住进西苑的万寿宫,从此彻底摆烂,朝政也不管了。这下可好,内忧外患全来了。嘉靖二十九年,蒙古俺答汗为了逼明朝互市,打到了大同,总兵张达、林椿都战死了。俺答甚至一度威胁到北京城,跟当年也先打北京似的,最后才因为明朝答应通贡才撤军,这就是“庚戌之变”。

到了中后期,朱厚熜开始宠信严嵩,这下更糟了。他不管事,严嵩一伙子人就越来越猖狂。嘉靖三十一年,严嵩干掉了夏言、仇鸾等对手,朝中几乎没人能跟他抗衡。他还特别会揣摩朱厚熜的心思,谁弹劾他,他就整谁,轻则罢官,重则送命。明朝内忧越来越重,朱厚熜也更不想管事,俩人互相“成就”,恶性循环。

不过严嵩的好日子也没多久。嘉靖四十一年,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,朱厚熜下令抓了严世蕃,严嵩也被赶回家。嘉靖四十四年,严世蕃被杀。虽然朱厚熜最后除掉了严嵩,但这时候他已经在位末年了。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,朱厚熜在乾清宫去世,活了60岁。他在位45年,是明朝第二长的皇帝,比他孙子万历皇帝短点儿。前半辈子挺能干,后半辈子直接躺平,这评价也就褒贬不一了。


上一篇: 成为明朝转折点-靖难之役对明朝产生了哪些影响 (成为明朝转折点的事件) 下一篇:永乐迁都对明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(永乐迁都北京是对是错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