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藩封制度在初期有什么作用-连朱元璋也不禁感叹 (明朝封藩)
洪武三年,1370,,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,并在洪武三年,1370,、十一年,1378,、二十四年,1391,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,...
洪武三年(1370年),朱元璋琢磨着历朝历代的分封制,自己整了一套明代藩封制度。这一年,还有后来的十一年(1378年)、二十四年(1391年),他一口气把自己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,都封到了边疆和内地的主要城市。他当时想着“尊王攘夷”,觉得这藩王扩土制要是真能搞成,北边那些游牧民族就甭想打过来,像秦、晋、赵、齐、燕这些前线诸侯,能把他们挡得死死的。反倒是在岭北行省的游牧民族,得天天提防着诸侯来抢他们的牧场和地盘。
话说这制度刚搞出来,主要是为了对付元代剩下的势力,顺便护着老朱家自己。所以各藩府有点像军事组织,手里兵权大得很,光王府护卫就有三千到一万不等。尤其是明代九边那几个藩国,像辽、宁、燕、谷、代、晋、秦、庆、肃,为了防着外族入侵和反击,天天操练军队,还有提兵专制的权力。比如庆王,就左、右、中三护卫,管着庆阳、宁夏、延安、绥德那些卫的马步军,士兵都让他训练,随时听他调遣。另外,这些藩王作为朱家自己人,还能盯着地方上的异姓功臣,不让他们太放肆。
这藩封制度在刚开始,确实挺管用,既能抵御外敌,又能护着王室,连朱元璋自己都忍不住说“朕无北顾忧矣”。但朱元璋也琢磨着,这制度有风险,所以规定诸王“分封而不锡土,列爵而不临民,食禄而不治事”。可他压根没从根本上限制藩王的兵权,结果后来就闹出了“靖难之役”。朱棣上台后,虽然没接着“削藩”,但政策上对藩王的限制是越来越多,最后搞出了“藩禁”之制,连省墓、入朝这种事都规定得明明白白,啥细节都管。藩府里的人,不种地、不做工、不当官、不经商,就靠着宗室的身份,享受点政治待遇。
藩府的爵禄和等级,规定得可细了。亲王、郡王、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、奉国将军、镇国中尉、辅国中尉、奉国中尉,排得明明白白。那些当不上亲王、郡王的,一代代往下降,到了第六代,就都是奉国中尉了。另外,亲王、郡王的嫡长子、长孙,能当世子、世孙;郡王的世子、世孙也一样。经济上,宗藩的特权可不少。除了拿禄米,什么册封、盖房子、结婚、办丧葬的钱,都由宫里出。还有厨役、校尉这些下人,都从老百姓里头编派。
虽说藩王的兵权后来被限制了,但王府里头的公署、官署,该有的一个不少。比如庆王府,就设了长史司、典簿厅、纪善所、典膳所、典宝所、良医所、奉祀所、典仪所、审理所、工正所、仪卫司这些一堆公署。官职也多:左右长史、典簿、伴读各一个,教授八个;典宝、纪善、典膳、典仪、奉祀、引礼、典乐各一个;良医、工正、审理正副各一个;仓库大使各一个;仪卫正副各一个。但这些官都是管王府自己家事的,不管地方上的政治。而且,藩王府里的人犯了事,藩王自己能按律法处置,地方官府管不着。
明代藩封制度在前期,对稳定明朝统治确实出了大力气,算是地方军政制度的有效补充。但它给藩王的兵权、政治权太大了,对中央政府也是个威胁。后来,藩王当军事组织的作用没了,政治权也被限制在管王府内部和自家世系的事,藩府就成了只拿钱不干活的寄生集团,还成了明中晚期一个头疼的社会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