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明朝没有借机占领殖民地-郑和下西洋时 (为什么明朝没有新疆)
说到郑和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,殖民地我们都知道,它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产物,自15世纪初世界上开始出现的殖民地,至今为止世界上仍然有的国家处在殖民地...
说到郑和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事儿吧。
说到“殖民地”,大家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列强抢地盘的事儿。这玩意儿其实是从15世纪初开始冒出来的,算是个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。后来这事儿越演越烈,到16到18世纪的时候,全世界差不多85%的地方都被列强占了,成了殖民地。

技术有了,为啥不殖民?
史书里记载:“官军自西洋还,上谕行在礼部臣曰将士涉立海洋逾十数载万里。”郑和七下西洋,时间就在15世纪初,最远都到东非了。那时候明朝的船技术可不赖,船又大又稳,生活设施也齐全,种菜养猪都能在船上搞定,完全有条件搞移民或者出兵。正好那会儿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开始,为啥明朝没趁机占块地,搞自己的殖民地呢?
先说政治层面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《皇明祖训》里列了15个“不征之国”,想着不靠打仗就能让周边国家服气,建立一个以明朝为中心的“理想国际秩序”。明朝的外交,基本就是以和平为主。可殖民地这事儿,哪有不靠抢、不靠压的?血腥暴力是标配,这跟明朝的外交理念完全对不上啊。

谁愿意背井离乡去“蛮夷之地”?
搞殖民地可不是派兵占完就完事了,还得派文官管理,更重要的是得有老百姓过去移民,慢慢把文化也带过去。可当时明朝人,哪怕是种地的老农,都觉得咱是“天朝上国”,周围都是“蛮夷之地”。让这些人离开老家,去那种“未开化”的地方?难度比登天还大啊。
古代人对故乡的执念有多深?“落叶归根”“锦衣还乡”这些词儿都听过吧,死了都想魂归故里。在大家心里,哪儿都比不上自己的家。要搞殖民地就得让老百姓背井离乡,去他们眼里的“蛮夷之地”?这事儿放当时,估计所有人都会觉得脑子进水了,不管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,阻力绝对大到不行。

国内地都够种,为啥要出去?
再聊聊经济。明朝那时候是半农半商,要搞大规模移民,统治者肯定得琢磨:移民走了,国内受不受影响?本土经济咋办?其实明朝国内完全够自给自足。据《明实录》记载,明初人口大概七千万,地广人稀,农民们开垦的地都还没用完呢,根本没必要跑去别处移民。
殖民地能搞来原材料,打开国外市场,可明朝根本不需要啊。殖民这事儿,背后都是资本主义商人在推动,为了赚钱。但明朝是封建社会,向来“重农抑商”,商业地位低,郑和下西洋时也没商人跟着,政府压根就不支持商业发展。

搞不好引火上身,谁敢试?
还有个风险:要是真搞了殖民地,那地方不就成“藩镇”了?万一它强大起来,反咬一口咋办?派郑和下西洋的朱棣自己就是藩王出身,统治者肯定得防着这一手。而且元朝虽然灭了,但残势力还在北方盯着,国内藩王也不老实,统治层哪有心思去管海外的事儿?
古人本来就怕自然现象,大海在他们眼里更是可怕。航海有风险,当地人反抗也有风险。这么多原因凑一块儿,明朝当时没搞殖民地,也就不奇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