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的宗室管理制度-为何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政策最差的一种 (明朝的宗室管什么)
在明朝,各种思维奇葩的制度,此起彼伏,这些制度往往深刻的影响了国家的财政、军事和地方管理事物,交织在一起,成为可怕的无底洞,其中,又以针对皇室宗亲的管理政策,最具破坏力,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,还直...
明朝那会儿,各种奇葩制度层出不穷,一个接一个,跟玩儿似的。这些制度吧,搅和在一起,把国家的财政、军事、地方管理全给带沟里了,简直是无底洞。其中最要命的,就是对皇室宗亲那套管理办法——不光把国库掏空,还把王朝的根基都给蛀空了。要说历代封建王朝里政策最拉胯的,明朝宗室制度认第二,真没哪个敢认第一。

明朝这宗室制度,其实挺有蒙古那味儿的。老朱(朱元璋)不是老说自己是元朝继承人嘛,对外想当蒙古那样的世界霸主,对内也学蒙古人分封,搞了好些个小“汗国”。所以从明朝刚建立那会儿,宗室的待遇就好得没边儿,目的就一个:保住朱家的天下。
军事上,藩王都带着不少护卫,相当于自己的私家军队。尤其是边境那几个藩王,手底下兵多将广,不仅能指挥自己的兵,连周边卫所的部队都能调。算下来,明初藩王能调动的兵力加起来得有40多万!
政治上,藩王的子孙能世袭,地位高得很。他们不光管自己王府那一亩三分地,连地方上的事都能插一手,权力比一般封建领主大太多了。
经济上就更离谱了,宗室的福利主要靠“岁禄”和“赐田”,国家还给发各种供应。亲王一年光禄米就能拿一万石,赏的田地动不动就一百多顷,等于白给两笔固定收入。
要说蒙古人当年也就分了四五个汗国,老朱这倒好,在更小的东亚大陆上,整出更多更杂的“新汗国”。
不过老朱一死,朝廷就开始动手削藩了。建文帝先拿军权和行政权开刀,规定亲王不能管地方官员,不准插手地方事,还找茬抓了几个亲王。当时有人告发湘王朱柏谋反,这老哥直接吓自焚了。结果没过多久,燕王朱棣就起兵靖难,把建文帝给干翻了。
朱棣上台后,表面恢复点藩王特权,转头就开始削藩。他先拒绝了宁王朱权想封杭州的请求,然后收缴藩王护卫,只留点象征性的兵。最后大封靖难功臣,让他们盯着藩王。对不听话的藩王,朱棣下手也狠,杀鸡儆猴。这么一搞,藩王对皇权的威胁基本没了。
明宣宗时期,朝廷更过分,直接让边军把藩王的护卫给征调了,把藩王的军事权力彻底收走。之前乐朝也这么干过,但明宣宗玩得更溜。他还搞了“恩威并施”,把藩王的护卫全给撸光了。
除此之外,还禁止二王见面、不准宗室和勋贵联姻、不让宗室当官、不准来京城上奏、不准私自出城,一堆规矩。从宣德年间开始,宗室被捆得死死的,慢慢成了被圈养的“宠物”。后来的皇帝又添了不少新规矩。
尽管一直削藩,但朝廷看在“亲亲之谊”份上,还是给宗室留了不少福利,动不动就赏田庄。
对宗室来说,这也不准干那也不准干,整天游手好闲,社会治安都出了问题。他们毕竟是皇亲国戚,天生高人一等,加上待遇好得吓人,等于在吸老百姓的血。明成祖和明宣宗削藩是消除了威胁,但也养活了一堆寄生虫,用“包养”换“顺从”。
比如河南,万历六年的时候,光卫辉府的潞王、河南府的福王、开封府的周王等九个亲王,他们的庄田就占了河南十分之一的地,全国百分之一。这还只是九个亲王的数据,其他小的宗室还没算,可能连一半都不到,但已经够吓人了。
有学者根据《明实录》统计,湖广地区藩王的田地占了万历六年湖广总田地的二十分之一。湖广二十个藩王里,除了几个没儿子被除封的,像楚王、辽王、岷王这些大藩王的庄田也不会少。
成都平原号称“天府之国”,情况更糟。四川巡抚孔贞一说,成都府附近的土地七成是王府庄田,二成是军屯,老百姓的地只剩一成。天启年间的《新修成都府志》里还感慨:皇亲国戚的地全是好地,穷老百姓要么给他们当佃户,要么就去当雇工,这真是天府里最可怜的人!
明神宗的第五子瑞王朱常浩,封在陕西汉中,朝廷赏了他三万顷地。结果在汉中才搜刮到四十一顷多地,加上西安的一千五百顷,离三万差得老远。陕西根本没那么多地,根本满足不了他。
针对晚明贫富差距,卢象升说:穷人越来越穷,富人越来越富,穷人的血汗全让富人吸走了。
明朝宗室不光占这么多地,还得国家养着,简直离谱。他们还特别会钻空子,把生孩子当人生唯一目标。嘉靖、万历年间,宗室人口跟爆炸似的涨。
嘉靖八年,统计在册的宗室人口才八千多,到万历三十三年,已经十五万多了。照这速度算,宗室人口的禄米都超过全国田赋总收入了。到天启四年,逆差能到143.338%!
因为宗室人口涨,各省的禄米支出也跟着涨。嘉靖三十二年,全国供应京师的禄米是四百万石,但各地宗室要的禄米加起来八百五十三万石!万历初年全国财政支出一千八百五十四万两,其中宗室禄粮就占了五百五十二万两,差不多三成!
这什么概念?万历三十五年,刑科左给事中曹于汴说,万历三大征军费:宁夏花了200万,打倭寇花了780多万,播州之役又花了300多万。你猜怎么着?这些藩王们的禄米,够再打一次宁夏、一次播州。后来辽东打仗加派了520万两田赋,这宗室禄米也差不多顶得上那年的辽饷了。要不是这群寄生虫,辽东能没钱打仗?

天启初年的户部尚书汪应蛟,反对向农民征税,想征商税。但不管是农税还是商税,本质还是在老百姓身上刮油水。宗室自己不出力,凭什么让老百姓出钱出力?这天下明明是朱家的,又不是老百姓的。
这种入不敷出的状况,不光让朝廷没钱,宗室自己日子也不好过。嘉靖年间,很多地方根本发不起禄米,宗室饿得饥寒交迫,想告状都没门。不少人干脆铤而走险,开始犯罪。史书上写宗室冲击衙门、打官员、伪造官印的事多了去了,还有人合伙造假印冒领禄粮。
这些宗室子弟面对晚明的农民起义,表现怎么样?一开始,绝大多数都跑了,跑不了才投降。敢抵抗的,没几个。
湖广的吉王、荣王、岷王这些藩王,农民军一来,全跑没影了。西安失陷后,汉中也慌了,地方官军直接抢老百姓,连王府都不放过。瑞王府八十多万两金银被抢光,瑞王带着一个妃子逃到保宁,结果城门紧闭,只能待在船上念阿弥陀佛求活命。
崇祯帝刚开始对外逃的宗室还算宽容,后来火了,严令地方官把他们送回原籍。而且从建文帝开始,就不让宗室掌兵。所以唐王自己募兵勤王,直接被废为庶人,关在凤阳监狱。
乱世里,宗室左右为难:不能掌兵,不能出城,只能当笼中鸟。坐等死也就算了,还一毛不拔,不肯花钱犒劳守城将士。

传说秦王朱存枢,农民军打过来时,官军求他出钱给将士买棉衣,他死活不肯。官军一怒之下,直接开门投降。洛阳福王也是个守财奴,一个铜板都不肯出守城,结果城破后,成了著名的“福禄宴”。成都蜀王、武昌楚王也一样,宁可钱堆成山,也不捐钱助饷。张献忠攻占武昌时,从王府里拉出金银各百万,拉了几百车都没拉完。各地被抓的宗室特别多,基本都被杀了。
不过也有例外,比如开封周王朱恭枵。农民军三次围攻开封,他都出钱资助军队。现在看来这算常识,但在当时的宗室里,简直鹤立鸡群。
甲申之变后,很多藩王宗室逃亡,有的还被老百姓拥护,拉起队伍。这些人就开始飘了,不知道自己命都快没了,还只顾着享乐。
明朝后期也想过改政策,比如开放宗室科举,让宗室子弟当官。但整个明朝考上进士的宗室少得可怜。针对人口增长,弘治年间就规定限制宗室妻妾数量,还搞了宗学,专门教宗室子弟读书。可这些政策要么来得太晚,要么不完善,还被人抵制。比如开放宗室当官,文官们就反对,成了党争的把柄。
等真想大改的时候,早就积重难返了。就算下猛药,这帮宗室子弟也能搅得天翻地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