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成吉思汗凭借蒙古骑兵横扫欧亚大陆-他们为什么打不过明朝的军队 (成吉思汗才能)
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蒙古和明朝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时期崛起于蒙古高原,长久以来他们一直凭借着勇猛无敌的骑兵横扫了整个欧亚大陆,从战术上来说,蒙古人一般身披铁甲或是披甲,手持长...

admin
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时期那叫一个横,整个欧亚大陆都被他们踩在脚底下。这些马背上的汉子,打仗全靠一身硬功夫和机动性。 从战术上来说,蒙古人一般穿铁甲或者披甲,手里要么拿长矛要么拎环刀,弓箭更是标配。彭大雅在《黑鞑事略》里写,他们的长矛铁颈上有个钩,能把敌人从马背上轻易钩下来,跟中原的钩镰枪差不多一个道理;环刀就是蒙古弯刀,轻便灵活,近战耍起来特别顺手;弓箭是那种复合弓,射程能到200到300码(1码大概0.91米),远能射,近也能射;他们还用一种叫团牌的盾牌,绑在手上,下马作战的时候防身用;近战的时候,不少人还喜欢用短斧、棍棒或者骨朵这些家伙事儿,看个人喜好。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,蒙古骑兵的机动性简直逆天。一个蒙古骑手通常带好几匹战马,远征的时候累了就换马,打仗的时候也能换,马匹根本不累。他们每天能跑80公里,搁现在看都觉得离谱,当时更是“梦幻”级别的机动。 不过到了元朝末年,蒙古人入主中原太久,日子安逸了,祖辈的勇武慢慢就丢了。在舒服窝里待久了,战斗意志也一点点被磨没了。 元朝的灭亡 元至正27年(1367年),朱元璋让徐达当主将、常遇春当副将,带着25万大军北伐元朝。他给北伐军分了三步走:先打山东,再转战河南占潼关;然后拿下元大都,灭了元朝;最后攻取山西,再出兵甘陕,统一北方。 这时候明军还是步兵为主,但都是精锐,对付骑兵有自己的一套。《明太祖实录》里记载过一次傅友德和元军骑兵打仗,遇到骑兵时,傅友德让士兵“皆卧枪以待”,等蒙古骑兵冲过来,士兵们突然“奋起冲其前锋”,不仅打败了元军,还抓了几百个俘虏,抢了五百多匹战马。看这描述,这些士兵基本都是长枪兵。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,各地冒出不少割据势力,多是自保的民间武装,跟元军交手多了,很多都成了百战精兵。朱元璋统一过程中收服了不少这样的长枪兵,比如淮西青军、长兴“花枪军”之类的,这些长枪兵成了克制元军骑兵的关键。 至正27年的北伐,明军里就有不少这样的长枪兵。要知道华北平原特别适合骑兵冲锋,但明军骑兵不多,要不是有能跟元军骑兵硬刚的步兵,北伐估计悬。 这次北伐挺顺,第二年(1368年)七月,明军就打到了元大都。元顺帝一看不行,丢下大都跑回蒙古高原,剩下的将士也没心思打了,八月二日明军就攻下了元大都,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算结束了。 逃到大漠的元顺帝还用“元”当国号,史上叫北元。北元只存在了34年,从1368年到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鞑靼为止。 元顺帝跑的时候,禁卫军没怎么损失,所以北元虽然退回蒙古高原,实力还在。洪武初年,山西有朱元璋叫“奇男子”的王保保,陕西有李思齐,两人各带十多万兵;甘陕的张良弼、脱列伯各带几万人;辽阳没遭战火,也先不花、纳哈出、刘益这些人拥兵自重;云南的梁王巴匝刺瓦尔密还效忠北元。北元各地有战斗力的部队不下百万,想彻底灭掉他们不容易。 洪武年间的军事建设 元顺帝逃到上都后,让也先不花当中书左丞相,木华黎的后裔纳哈出当辽阳行省左丞相,封王保保为齐王,想重振北元军力反扑明朝。但这时候的北元和成吉思汗时期比不了,没了中原的钢铁产地,铁只能从西域买。更麻烦的是,蒙古人早没了当年的雄心,被明军打败好几次,还没开打就先怵了。 洪武年间的明朝正往上走,除了有能克骑兵的精锐步兵,骑兵建设也提上日程。之前明军在中原跟元军打,步兵能扛,但到了草原,没骑兵根本不行。朱元璋一方面收了不少投降的蒙古骑兵,让他们给明朝卖命;另一方面他特重视马政,既让官方养马,也鼓励民间养。洪武四年(1371年)明廷在答答失里营设了群牧监,专门养战马;洪武三十年(1397年)在山西、北平、甘肃、辽东、陕西这些跟北元对峙的地方设了太仆寺,管马政。朱元璋时期,明朝对军马牧养盯得特紧,失职就治罪。同时鼓励民间养马,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到三十年,民间养马大概两万匹。这么一来,明朝养马业搞得风生水起,从江南到北疆全是马场,打北元有足够的马。 除了养马,朱元璋还大力搞屯田,给北征部队解决了后勤问题。到永乐元年(1403年),明朝军屯收入最高到了23450799石,够大军出征吃的。洪武年间每次大军出征都不用从民间运粮,所以虽然经常打仗,也没拖累经济。 另外,朱元璋对士兵训练抓得严,赏罚分明,还定期检查。战术上明军也学了蒙古骑兵的打法,所以明军骑兵跟蒙古骑兵打从来没吃过亏。更重要的是,明朝有中原的铁矿,武器装备比蒙古人强多了。洪武十一年工部统计过,每年造铠甲1.3万多副、马步军刀2.1万把、弓3.5万张、矢172万支,军工方面远胜北元。 这些都为明朝北征打下了底子。 第一次北伐 元顺帝逃到上都后,不顾北元不如明朝的实际情况,命令各地北元军打明朝,想夺回大都。这战略错了,直接给北元灭亡埋了雷。 洪武元年,王保保刚打败泽州的明军,就收到元顺帝命令,让他攻大都。王保保直接往保安州冲,打算从居庸关进大都。这时候徐达带明军主力进了河南,北平只留了3万人。听说王保保打大都,徐达有两个选择:回救北平,或者不管北平直扑王保保老巢山西。要是回救,大军长途奔袭肯定累,王保保就能趁机歼灭明军,王保保也觉得徐达会回救。 但徐达觉得北平守得住,应该打山西,“攻其必救”,王保保肯定得回头救太原。于是徐达不管北平,直接杀到太原城下。王保保听说太原危险,赶紧回援,带了十几万人,明军人数少了点,就跟北元军对峙了。 这时候王保保手下有个叫豁鼻马的将领偷偷投降明军,常遇春建议徐达趁王保保大军刚到立足未稳,派精锐骑兵和豁鼻马里应外合突袭大营。徐达同意了,明军晚上摸进北元大营,一顿突袭,北元军全军覆没,王保保带着十几个骑兵跑了。太原就这么被明军拿下。 洪武二年,元顺帝派丞相也速带4万骑兵打大都,常遇春和李文忠带1万骑兵和8万步兵,共9万人从陕西驰援北平。到北平北元军已经退了,常遇春和李文忠就一路打,克了锦州、大兴州,直扑元顺帝所在的开平。元顺帝身边没兵,又跑了,常遇春追着打,抓了万多个俘虏,1万辆辎重车,3000匹战马,5万头牛,把蓟北一带平了。不过这也是常遇春最后一战,七月的时候他突然暴卒,才40岁。 当年四月,徐达打临洮,守将李思齐带十多万人投降。五月打庆阳,守将张良臣死守,徐达围了几个月才攻破,张良臣投井自杀。 洪武三年(1370年),明朝又分两路北伐,徐达出潼关打定西,跟王保保决战;李文忠出居庸关打应昌,牵制北元小朝廷。 三月,徐达和王保保在沈儿峪口对峙,双方互有胜负。后来徐达让明军晚上奏乐吵北元军,王保保不管,让人塞耳朵。后来王保保从樵夫那儿知道有条小道能绕到明军后方,就选了1000骑兵突袭明军后方东南营地。他想徐达肯定来救,阵型一乱就能打败明军。结果徐达不慌,没救,自己带一千多中护军又把营地夺回来了,王保保的计策没成。 之后徐达继续让士兵晚上敲锣打鼓吵北元军,一天晚上明军趁北元军熟睡突袭大营(王保保好像总被突袭),北元军大乱,很快被全歼,王保保带着几个随从跑了,这次输得精光。 李文忠那一路打到应昌,打之前元顺帝死了,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,李文忠到应昌的时候,太子带着几十人逃到和林,还称帝,国号还是大元。 第二次北伐 洪武五年(1372年)朱元璋出兵15万分三路打北元:徐达当中路军主将;李文忠打西路;冯胜打东路。 李文忠西路军挺顺,很快打到甘肃,北元军没怎么抵抗就跑了。然后一直杀到扫林山,跟冯胜会合,一起打败当地北元军。西路军进展顺利,就看中路军了。 中路军出山西后,在土剌河跟王保保交手,王保保主动撤了。徐达没觉得不对,被王保保诱敌深入,五月的时候明军主力深入岭北行省,被王保保打败。《明太祖实录》没详细写这仗,明军损失惨重,徐达只能撤军。 中路军一败,其他两路虽然打了胜仗,也不敢再深入,第二次北伐就这么结束了。岭北之战让北元缓过劲儿来,战后朱元璋劝降北元,北元昭宗不理,还打明朝边境,朱元璋派徐达、李文忠他们去防守,这时候双方各有损失,差不多持平。 第三和第四次北伐 洪武九年(1376年),“奇男子”王保保死了,明朝少了个厉害对手。洪武十一年(1378年)元昭宗死了,脱古思帖木儿继位,改元天元。这时候北元诸王和群臣各自为政,中央集权衰落了。 明朝休养几年,洪武十三年(1380年)第三次北伐,目的是震慑西北蒙古诸王。四月,沐英打败柳城王。 洪武十四年(1381年)第四次北伐,徐达打全宁,抓了北元四部人马,之后北元不敢来犯。 洪武十八年(1385年)二月,开国名将徐达死了。 第五次北伐 明初战事中,蓝玉成了一颗将星。他是定远人,常遇春的妻弟,一开始在常遇春手下,因为打仗勇猛被常遇春在朱元璋面前夸,朱元璋也记住了他。 后来蓝玉跟着傅友德、徐达、沐英出征,立了不少功。洪武十二年(1379年)被封永昌侯,俸禄2500石。 北元中央政权衰落后,太尉纳哈占了松花江以北,部众几十万,成了明朝边境大患。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朱元璋让冯胜当大将军,蓝玉、傅友德当副将,带20万打盘踞金山的纳哈出。 大军到通州时,听说庆州有北元军,正好下大雪,蓝玉带骑兵突袭,杀了平章果来,这仗堪称明朝版“雪夜袭蔡州”。 之后蓝玉进驻大金山,纳哈出压力大,投降了。过程中纳哈出有点反复,但蓝玉办事果断,很快招降了他的部众。这次冯胜因为犯错被没收大将军印,蓝玉接了大将军权。招降纳哈出后,明朝东北边境最大威胁没了,蓝玉功劳不小。 第六次北伐 剪了纳哈出这个北元大羽翼,朱元璋盯上了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。只要干掉他,北境威胁就没了。 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,朱元璋让蓝玉带15万大军北伐,目标直指脱古思帖木儿。明军阵容豪华,申国公邓镇、武定侯郭英、定远侯王弼这些名将都跟着,朱元璋对这战期望很高。 蓝玉出兵后,经大宁到庆州,然后瞄准了捕鱼儿海——当年成吉思汗封给他弟哈赤温的地盘,现在成了北元小朝廷最后的窝。 蓝玉大军走了一个多月,四月时到了离捕鱼儿海40里的地方。大军深入敌境千里,累够呛,条件也差,蓝玉想撤。定远侯王弼劝他:“朝廷让咱们带十多万大军深入,要是没战果,回去不好交代。”蓝玉觉得有理,继续前进。 后来探马在捕鱼儿海东北80公里处发现北元军驻地。北元军觉得明军缺粮,不敢深入,所以没防备。蓝玉知道后,直接带大军扑过去。 明军到北元营地时,北元太尉蛮子率军迎战,两打起来。一开始势均力敌,但北元军战力不如明军骑兵,很快就败了,蛮子带几千精骑兵战死。剩下的北元军也没心思打了,要么投降要么跑,脱古思帖木儿和他儿子天保奴、知院捏怯来、丞相失烈门等几十人骑马跑了,蓝玉追了几千里没追上。 虽然没抓住皇帝,但明军抓了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等64人,还有爱猷识理达腊的嫔妃、公主59人,北元皇室几乎一锅端。《明太祖实录·一百九十卷》记载:“追获吴王朵儿只、代王达里麻、平章八兰等二千九百九十人,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,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、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、金印一、银印三;马四万七千匹,驼四千八百四头,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,车三千余辆。” 这是明元战争以来最大的战果。 十多天后,蓝玉打败北元将领哈剌章营,抓了15800多户,4万8千多匹马驴。算下来,蓝玉此战灭了北元主力十多万人,包括王保保“百战余生”的精锐。之后北元名存实亡,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中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杀了,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当年争位的事,也算有个了断。 余声 蓝玉打仗立了大功,但洪武二十六年被下狱杀了。朱元璋编的《逆臣录》说他谋反,但很可能是朱元璋太子朱标死后,为给皇太孙朱允炆扫清障碍,大开杀戒。蓝玉案牵连1.5万多人,是明初四大案之一。 蓝玉打完捕鱼儿海后,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三年和二十九年又发动了第七次、第八次北伐,但北元势力基本没了,这两次战果一般。 朱元璋死后,朱棣靖难成功,成了成祖。他亲征五次北伐,最后一次死在北伐路上。太祖和成祖时期北伐,蒙古边患平息过一阵,但英宗时期又死灰复燃,还出了“土木堡之变”,皇帝被俘。明初对蒙古的北伐,其实就是中原王朝跟游牧民族战争的一个缩影,力量此消彼长,也是历史规律了。


上一篇: 明朝凤翔府扶风县发生的一起案件-为何最终决断出现反复 (清代凤翔府) 下一篇:一生都经历过什么-明朝最后的大师黄宗羲 (一生都经历过的事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