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吗-百姓一般都会吃些什么 (明朝百姓有一个太监吗)

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百姓,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,大明王朝一桩曾惹来,国际影响,的话题,正是,吃什么,比如在十六至十七世纪,诸多欧洲传教士的笔记里,明朝百姓,吃什么,的话题,就把多少欧洲读者看...

admin

明朝百姓“吃什么”,这事儿当年在欧洲人眼里可是个“大新闻”。

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吗-百姓一般都会吃些什么 (明朝百姓有一个太监吗)(图1)

十六到十七世纪,欧洲传教士的笔记里,明朝老百姓的餐桌让多少欧洲人看得流口水。葡萄牙人克鲁士在《中国志》里直说明朝老百姓“极好吃喝”,主食大米小麦蔬菜之外,猪肉牛肉水产样不少,城里摊贩满街跑,随手就能买到吃的,简直是“大食客”本客。

西班牙人拉达的《记大明的中国事情》更细,说福建沿海老百姓肉食多样,烧肉熏鸡咸肉这些常见的不说,还有鸽子和斑鸠,做法有好几种,记录得精细,看得欧洲人直咽口水。

“中国通”利玛窦在《利玛窦中国札记》里也提,当时南方土地肥沃,生产发达,人们“都很爱好吃喝声色之乐”。普通老百姓米麦鱼肉水果价格都便宜,特别是大米,生产“远比欧洲富裕得多”。

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吗-百姓一般都会吃些什么 (明朝百姓有一个太监吗)(图1)

那这记录靠谱吗?翻翻中国自己的史料,比如陈舜系的《乱离见闻录》,说万历年间广东斗米才二十钱,一斤肉六七钱,鱼更便宜,一两钱就能买一斤。确实像利玛窦说的,“价格便宜”,老百姓吃得挺丰富。

不过,是不是所有明朝老百姓都能这么“爱好吃喝”?倒也未必。弘治年间的《温州府志》里,农民春分忙到冬初收晚稻才歇口气,家里的老太婆六七十了还得纺织挣钱。一天三顿,早晚喝粥,中午才吃干饭,下饭菜基本是鱼虾。同时代的《嘉兴府志》也差不多,也就端午能凑钱喝点“赛乐会”,小小奢侈一把。

当然,这也得老天爷照应。就算风调雨顺,农民的日子,还是苦得很。

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吗-百姓一般都会吃些什么 (明朝百姓有一个太监吗)(图1)

比起农民,城里人的饮食就丰富些了。《明朝的居家必用食类》里说,明代“一线城市”普通百姓能吃到“槽鱼”“腊肉”“风鸡”“酸笋”“泡白菜”“腌萝卜”这些,当然,跟那些讲究“食不厌精”的士大夫比,还是简陋不少。

就说北京人冬天吃菜,官宦人家有火炕温室,天寒地冻也能种出黄瓜。普通人家呢?只能靠地窖存的大白菜,或者腌咸菜。能不能吃口新鲜菜,就看钱包了。

不过话说回来,明朝老百姓的饮食种类,比起以前朝代,那可真是丰富太多。不同地方的食材蔬菜,经常能在异地流通。《如梦录》记载,明代开封就有卖“希奇”蔬菜的店,不光有南方来的干菜,新鲜蔬菜也有,价格还不贵。

谢肇淛在《五杂俎》里写得更生动,说他二十岁(1587)年在北京,想买点肉食,鸡鸭牛羊还能买到,鱼简直难找。可到了四十岁(1607),北京集市上到处是银鱼、甲鱼、螃蟹这些南方特产,价格居然比江南还便宜!普通市民家有点闲钱就能打打牙祭。这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,几样食材就给体现出来了。

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吗-百姓一般都会吃些什么 (明朝百姓有一个太监吗)(图1)

别看明朝老百姓日常饮食“简陋”,他们“做大食客”的热情,真跟利玛窦说的一样高。十六世纪中叶起,城里奢靡之风盛行,餐饮消费也跟着“卷”。江南普通人家办宴席,常用“簇盘”,桌上食物能堆到一丈高,肉食蔬菜、珍奇果品、糖果,甚至斑鸠、马奶都有,一顿饭花几个月生活费是常事。

这风气让餐饮行业在明朝特别有前途,万历内阁大学士申时行都在笔记里感叹:“今都城如卖酱、屠沽有千万之资”,就是说卖酱、杀的小商贩,资产都有上千万,比他这个“阁老”还肥。

不过,这繁华大多集中在明朝中后期的经济发达地区。要看看明末,“吃什么”的话题就让人揪心了。

崇祯年间,马懋才在《备陈灾变疏》里写陕北百姓:延安府颗粒无收,赈济没盼来,饿急了先吃蓬草,蓬草吃光吃树皮,树皮吃光只能吃“青石”。这石头有腥味,吃一点就饱,可过几天就腹胀下坠而死。看着就让人心里发堵。

明朝百姓有一日三餐吗-百姓一般都会吃些什么 (明朝百姓有一个太监吗)(图1)

再想想明末那些催税加派,灾民连“青石”都吃不上,可官僚们还在享受“食不厌精”,吃饱了嘴上挂“民生”,背地里玩命党争。这繁华背后的反差,还有明朝灭亡的教训,几百年后再看“吃什么”这个问题,依然像回声一样,让人心里沉甸甸的。

参考资料:《明史》《明实录》《如梦录》《五杂俎》《明朝的居家必用食类》《温州府志》《嘉兴府志》、陈宝良《明代社会生活史》 、 顾诚《明末农民战争史》、何兹全《走进晚明》


上一篇: 孝慈高皇后生平简介-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任大妃 (孝慈高皇后生了几个儿子) 下一篇:对于杨宪的死因为何始终是含糊其辞-在明朝的正史上 (对于杨宪的死对头是谁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