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荣病逝世后-周恭帝柴宗训如何度过他飘摇的一生 (柴荣病逝世后怎么样了)
恭帝,名柴宗训,954~972年,,周世宗柴荣第四子,柴荣病逝世后继位,在位半年,为赵匡胤废后病逝世,长年18岁,葬于顺陵,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北廓店,柴宗训,原封为梁王,周世宗于公元959年6月病逝世,...
后周恭帝柴宗训,954年出生,是周世宗柴荣的第四个儿子。柴荣959年6月一走,他就接了位,当时才7岁。在位就半年,后来被赵匡胤给废了,20岁那年去世,葬在顺陵,就是现在河南新郑北边那个地方。他本来封的是梁王,即位的时候沿用了显德年号,下面随便聊聊他的事儿。
他当皇帝那会儿太小了,朝政都是符太后垂帘,范质、王溥这些大臣管着。当时安排了几个将领防着外面:李重进去淮南防着南唐,韩通守开封东北面,赵匡胤守东面,向训守西京洛阳。现在想想,这安排里好像就赵匡胤最关键啊。

结果第二年正月初一,大家刚拜完年,突然有人说辽和北汉联合打过来了。范质他们赶紧让赵匡胤带禁军去抵抗。赵匡胤带着兵走到陈桥驿,晚上就出了事儿——士兵们商量着要拥立他当皇帝,这就是陈桥兵变。第二天赵匡胤杀回开封,把柴宗训废了,降成郑王,后周就这么没了。柴宗训被弄到房州,后来死在那儿,谥号是“恭”。
其实柴宗训这皇帝当得,从一开始就晃晃悠悠的。他是柴荣953年生的,59年柴荣一死,他6岁(这里原文可能有误,按后面即位7岁算,应为953年生,959年即位时7岁)就在灵前继位了。小孩儿懂啥朝政?范质、王溥辅政,但当时人心就不稳,谣言满天飞。好多后周的官员都觉着,要出事肯定是赵匡胤那儿,有人甚至建议先把他干了。可惜没动手,只是把赵匡胤调成了归德军节度使。
赵匡胤那边可没闲着。柴荣死后半年,禁军将领全换成了他的人。殿前司的副都点检是他发小慕容延钊,都虞侯是铁杆王审琦,连石守信都是他的人。整个殿前司几乎被他控制了,侍卫司那边,韩令坤在外头,京城就剩个韩通,根本不是对手。
显德七年正月初一,后周君臣正拜年呢,突然接到战报,辽和北汉打过来了。大臣们全慌了,小皇帝柴宗训让范质他们一合计,赶紧派赵匡胤带禁军去迎敌。赵匡胤接到命令,初二就带着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出城了。当天下午到陈桥驿,晚上士兵们扎营休息,将领们却凑一块儿嘀咕。
有人说:“咱们在外面拼命,小皇帝能记得谁的好?不如让赵点检当皇帝吧!”大伙都同意,就派个人去跟赵匡义、赵普说。那人话还没说完,将领们已经冲进来了,拿着刀嚷:“非请点检即位不可!”赵匡义他们暗喜,一边让大家稳住军心,一边派人回京城通知石守信、王审琦看好城门。消息传开,整个营都吵吵嚷嚷,跑到赵匡胤住的驿馆等着,天亮都没散。
晚上赵匡胤喝得大醉睡死,一醒来外面一片嘈杂,门一开,人嚷着“请点检做皇帝!”他刚起床,几个人就把黄袍往他身上一披,大伙跪下磕头喊“万岁”,推着他上马回京城。
官史里总把赵匡胤写得特被动,其实他心里门儿清。骑在马上一开口:“你们立我当天子,我的命令都听吗?”士兵们齐声说听,他就赶紧约法三章:保护太后幼主,不伤大臣,不抢仓库,听话的有赏,不听话的严办。到了汴京,石守信、王审琦里应外合,轻松拿下京城。就王彦升杀了想抵抗的韩通,惹恼了赵匡胤,他这辈子都没当上节度使。
见范质、王溥那会儿特戏剧性。派潘美去传话,宰相范质抓着王溥的手说:“仓促遣将,吾辈之罪也”,手指快把王溥掐出血了。赵匡胤见他们时,还装模作样说:“世宗待我恩重,如今被将士逼成这样,你们说怎么办?”范质没搭话,旁边将领一声吼:“我们没有主人,非请点检当天子不可!”范质、王溥吓得赶紧下拜。禅让仪式时诏书没带,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里掏出一份,就这么用了。赵匡胤因任所在宋州,国号就叫“宋”,定都开封,他就是宋太祖。
赵匡胤当上皇帝后,倒是对柴家还行。据说他在石碑上留了三条遗训,其中一条就是柴家子孙有罪也不能杀,最多关起来赐死,不能牵连家人。宋朝皇帝基本都守着这规矩,从柴家子孙一直活到宋朝灭亡,还有新旧党争里失势的官员也没被杀,可能就因为这。
赵匡胤受禅后,降柴宗训为郑王,符太后为周太后。后来柴宗训母子被迁到房州,北宋开宝六年(973年)去世,享年20岁,谥号恭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