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汉虽然弱小-赵匡胤为何却一直无法拿下太原城 (北汉虽然弱小但是强大)
在平定荆湖、后蜀之后,原本按照先南后北,先弱后强的方案,赵匡胤应该继续向南进军,北方北汉虽然弱小,但有强大的契丹做后盾,不是那么容易啃的,而赵匡胤反其道而行之,选择先进攻北汉,赵匡胤的这一举措之后有什...
平定荆湖、后蜀之后,按赵匡胤先南后北的套路,接下来该收拾南方了。可他偏不,转头就盯着北汉啃,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?咱们接着往下看。
这时候,机会来了。开宝元年(968年),后蜀刚搞定,国内没啥大乱子,赵匡胤一边琢磨下一步咋打,一边盯着周边动静。正月十五,北汉偏城寨的将领任恩跑来投降;七月,北汉颖州砦主胡遇也带人归顺了。
作为中原扛把子,总有人来投靠,本来不稀奇,但七月这天,赵匡胤收到个重磅消息:北汉皇帝刘钧没了,他外甥兼养子刘继恩接了位。权力交接这档子事,政权最虚,赵匡胤脑子一热,决定抓住机会,先打北汉个措手不及,等平了北汉,再回头收拾南方。

开宝元年八月,赵匡胤派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去打北汉。李继勋刚出发,北汉内部又炸锅了——刚上台六十天的刘继恩,让人给暗杀了。
刘继恩当皇帝时,大权在宰相郭无为手里。他不想当傀儡,想夺回权力,就在宴会上琢磨着弄死郭无为。结果郭无为老狐狸,称病没去宴席,反倒成了刘继恩案板上的鱼肉。
宴会结束,刘继恩回去睡觉,供奉官侯霸荣带着几十个刀斧手“哐”地冲进来,乱刀把他砍了。史料里写“绕屏环走,霸荣以刃揕胸弑之”,画面感太强了。
侯霸荣以前投降过宋朝,后来又回了北汉,说白了,赵匡胤安插的“暗桩”。他和郭无为合计好,在宴会后动手,事成之后分赃。结果郭无为玩了一手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”——等侯霸荣杀了刘继恩,他派人直接把侯霸荣给干掉了。侯霸荣本想提着北汉皇帝的头找赵匡胤邀功,反倒把自己命搭进去了。
之后郭无为还是掌权的人,没人知道他是幕后黑手,接着拥立刘继元当皇帝。一方面,郭无为可能想投诚宋朝;另一方面,他想捞更多好处。北汉乱成一锅粥,赵匡胤正好出兵,要是抓住这次机会,灭北汉指日可待。
李继勋之前打了一次,在涡河把北汉军队打败了,但太原城没攻下来。开宝二年,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,让李继勋当前军都部署,党进当副手,曹彬当都监,何继筠守石岭关,赵赞管汾州路。
赵匡胤这武将的魂儿又燃了,要带着大军踏平太原。李继勋他们先头部队到了太原城下,又把北汉军打了一顿。可天公不作美,赵匡胤的部队刚出发,就被一场大雨浇成了落汤鸡,精锐禁军也走不动道,十几天后才重新开拔。
三月二十八日,赵匡胤到了太原城下,立马下令修桥梁、挖壕沟。这时候的宋军,既保留着五代的凶悍,又有严明的纪律,算是北宋军力的巅峰了。

围城攻城打了好一阵,太原城太硬,啃不下来。左神武军陈承昭进言:“陛下有千军万马,咋不用这个?”赵匡胤一愣,他指了指汾水,赵匡胤哈哈大笑,定了水灌太原的计策。
古代打仗,水攻是常事。城边要有大江大河,就可能被敌人利用,洪水可比千军万马还猛,赵匡胤肯定得用。
李继勋在城南,赵赞在城西,曹彬在城北,党进在城东。按理说围城得留个缺口,防止敌人狗急跳墙,但赵匡胤有汾水当后盾,左右精兵布阵,还防着契丹,所以敢不按常理出牌。
一边攻城,一边传来北方捷报:何继筠在阳曲把契丹军队打趴下,杀了数千人,宋军士气大振。为了震慑太原城里的军民,赵匡胤让人把缴获的契丹首级、盔甲堆在城下,可北汉虽然快不行了,太原城还是攻不破。
赵匡胤一声令下,宋军开闸放水,洪水“轰”地冲向太原城,东南城门被冲垮了,宋军划着小船就往里冲。太原城就剩那么点地方了,城上的弓弩还在“嗖嗖”地射,宋军硬是冲不进去。
因为水灌了城,宋军只能坐小船,机动性差了好多,马步军军头王廷义、殿前都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都中箭死了。
仗打了俩月,太原城还是没拿下,看着阵亡的将士,赵匡胤犹豫了,开始琢磨这场仗到底值不值得。本来这就是意气用事,将士们尽力了,牺牲也大了,赵匡胤决定撤兵。加上契丹援军到了,宋军伤亡也不小,再跟契丹打,更亏。五月十六日,赵匡胤下令班师。
史料里写“北汉主决城下水,注之台骀泽,水已落而城多摧圮”。契丹使者韩知范还在太原,叹气说:“宋军引水灌城,只知其一不知其二。要是知道先灌水再放干,北汉人一个都跑不了。”

没想到宋军撤了,契丹大军没走,水退下去后,太原城墙直接塌了——毕竟没钢筋,跟泡了水的饼干似的。赵匡胤就差那么一点点运气,要是晚撤几天,太原城就跟探囊取物了。对北汉皇帝刘继元来说,算是不幸中的万幸。
赵匡胤也没灰心,心里门儿清:灭了北汉,就跟契丹直接怼上了,南边的南唐、南汉还没搞定呢,北汉当个缓冲垫挺好。这次虽然没拿下,北汉的元气大伤,还带走一万百姓,更弱了。南方收拾完,北汉跑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