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-为何说他把宋朝变强的大门关上了 (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)
提到宋朝,我们每每都会为它璀璨的文化和繁荣的经济感到惊讶,也时常会因它的羸弱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,张择端笔下的,清明上河图,体现的便是北宋的富庶和繁华,北宋同时是我国历史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年代,后代几乎所...
说到宋朝,总觉得它特别矛盾——文化璀璨得让人咂舌,经济繁荣得让人眼馋,可偏偏军事上软得跟棉花似的,总被异族按在地上摩擦。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画尽了北宋的富庶,那会儿的科技更是吊打后世,几乎后世所有的发明都能从宋朝找到影子。可就是这么个朝代,愣是一次次被外族欺负得抬不起头。
不过宋朝历史上,其实也有过几次翻盘的机会,可惜君臣们没抓住,反而把能翻盘的机会都搅黄了,其中最让人唏嘘的,就是写了《资治通鉴》的司马光。下面咱就唠唠这人到底咋回事。

司马光,字君实,号迂叟,山西夏县人,江湖人称涑水先生。咱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他,估计都是小时候听“司马光砸缸”的故事吧,谁还没被这个神童梗教育过呢?
其实我后来查了资料,北宋那会儿哪有啥大缸啊,应该是瓮才对。不过这跟咱聊司马光关系不大,就略过略过~司马光这孩子是真幸运,小时候救了小伙伴,七岁就被捧成神童,没像方仲永那样“泯然众人”,反而继续读书深造,这运气可不是谁都有。
幼年的司马光不光聪明,胆子也大。仁宗天圣年间,他爹当利州转运使,他跟着去上任。在蜀中的栈道上撞见一条大蟒蛇,据说这小子当时一点儿不慌,拔出剑就往蛇尾巴上捅,疼得蟒蛇直接掉下栈道了。这事儿真假不好说,但听着就觉得这小孩儿胆子是真大,七岁就能拿剑捅蛇尾巴,搁现在也是别人家的娃了。
他爹也挺会培养,出门、跟同僚聚会都带着他,这让他见了不少世面,积累了人脉,为后来的仕途打下了底子。当时不少大臣、名士都挺赏识他,还特意指点他。
宋仁宗宝元元年,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,正式开启了他搅动大宋风云的一生。
刚当官那会儿,司马光因为了解底层,在地方上干得不错,攒了不少名声。
但要说司马光对大宋,甚至对整个华夏最大的贡献,真不是他当官那点政绩,而是写了本《资治通鉴》。这可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,294卷,硬是花了19年才写完,光是这毅力就够让人佩服的。
后来司马光跟王安石斗法输了,被贬到地方,跟宋朝大多数被贬的官员一样,他开始寄情山水,一门心思写书。他把历代史书翻了个底朝天,挑了不少案例塞进《资治通鉴》里,还加上自己的解读。
这部书从战国写到五代,16朝1300多年历史,把各朝各代怎么灭亡的教训都总结了一遍,就等着皇帝们借鉴。后来的帝王确实从里面学了不少治国理政的门道。
不过美中不足的是,这书有点太有“政治立场”了。司马光写这书,本来就想靠它打动皇帝,重回权力中心,所以特意多写政治,比如贞观之治这种盛世,笔墨特别多,能看出他想当“盛世名臣”的小心思。

而且立场特别明显,比如三国时期,直接说魏国是正统,只有魏国有“纪”,蜀国和吴国连“纪”都没有。
好在书里对文化、经济、科技也有涉及,虽然有点小失误,但整体还是本超棒的史书,司马光凭这书确实给中华文化立了大功。不过呢,他有功于千秋,但在当代,他可就犯大错了。
说到司马光,就绕不开一个人——王安石。
王安石,字介甫,号半山,北宋著名的思想家、改革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这人有多狂?“天命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”,听听,多霸气!司马光保守,王安石激进,俩人算是杠了一辈子。
司马光这辈子,都在死守封建地主的利益。比如平定贝州农民起义,反对王安石变法,都是这意思。
北宋从建国起,就怕武将造反,搞“以文立国”,武将地位低得可怜。赵氏皇族自己心虚,生怕权力太大,就一个职位设好几个官员,还疯狂开恩科,结果官员数量噌涨,搞出了“冗员”危机。为了防武将,又搞“更戍法”,将领和士兵互不认识,兵倒是招了不少,却成了“冗兵”。兵多官多,财政撑不住,又来了个“冗费”。三冗危机把北宋搞得又穷又弱,统治都快保不住了。
这时候王安石站出来说:该变法了!他想通过理财、整军,增加财政收入,发展生产,富国强兵,把宋朝从泥潭里拽出来。于是搞了一堆新法:青苗法、免役法、均税法、水利法、市易法……还整顿太学,唯才是举。
司马光在朝中的靠山是宣仁太后,也是反对变法的后台。他打着“以母改子”的旗号,死磕王安石。司马光当时就跳脚了,说王安石“不达政体,专用私见,变乱旧章”,还把新法骂得一文不值,说啥“舍是取非,兴害除利”,“名为爱民,其实病民”。等他上台,直接把新法全废了,旧法全恢复。
虽然王安石的新法确实坑了部分农民,但宋朝财政是真涨了啊!司马光这一倒车一开,直接把宋朝变成强国的大门给焊死了。
王安石变法那会儿,曾经收复过被西夏占的地,宋朝君臣都激动坏了。结果司马光上台,又恢复了以前对西夏卑躬屈膝的妥协政策,把好不容易拿回来的安疆、葭芦、浮图、米脂四寨又割给西夏,换啥?换“和平”。这操作,当时多少有识之士都看不下去了。
而且司马光和他那帮人,根本没把小皇帝哲宗放眼里,我行我素,谁劝都不好使。宣仁太后一死,变法派立马反攻,说反对派不懂君臣之礼。复辟的旧党直接垮台,还被狠狠收拾了一顿。
司马光当政那会儿,宋朝的党争彻底闹大了。王安石在的时候,反对他的人最多挪个地方,还留着在京城。司马光可好,凡是跟自己不对付的,全赶走,一个不留。王安石收拾旧党,顶多不让他们干活,司马光直接给新党扣“小人”“不尊祖宗”的帽子,手段也太狠了。
司马光这人吧,还特爱沽名钓誉,动不动就以辞职要挟。他给朝廷提的建议,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,就没个建设性的。反观他一直看不上王安石,王安石在变法前,一直在地方待着,多次拒绝朝廷召唤,就为了摸清民情。这么一对比,高下立判。
说白了,司马光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,维护的是他们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地位。所以他死磕变法,结果呢?把王安石辛辛苦苦打开的强国大门给焊死了。后来北宋积重难返,徽宗北伐连辽国都打不过,最后被金国灭了账,变法失败是一方面,司马光这锅,也得背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