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朝打赢了为何要赔钱-澶渊之盟是怎么稀里糊涂签订的 (宋朝打赢了为什么给岁币)
岁币,是指朝廷向外族缴纳的钱财,也可以理解为保护费,历史上向外族缴纳岁币的只有宋朝,北宋每年向辽国缴纳十万两白银、二十万匹绢,宋夏和议后,每年又给西夏银绢25万5千,宋金和议,又向金国进贡银绢四十万,...
岁币嘛,说白了就是朝廷给外族的“保护费”。历史上敢这么干的可能也就宋朝了。北宋每年给辽国十万两白银、二十万匹绢;宋夏和议后,又得给西夏二十五万五千;后来跟金国议和,又是四十万。大宋这经济实力,主打一个“能用钱解决的事,都不叫事”。

当然,也只有宋朝这种“经济巨人、军事矮子”敢这么玩,换了别的王朝真扛不住。宋辽、宋夏、宋金这几场仗,宋朝基本是输多赢少,加上崇文鄙武,文官们怕大战一起武夫得势,就拼命把战火掐灭在萌芽里,赔点钱?小事一桩。所以大宋打战,能不打就不打,就算打赢了也得认输,澶渊之战就是典型的“窝囊不败而败”。
宋真宗年间,辽国大举南征,一路势如破竹,宋真宗畏敌如虎,险些迁都南逃,最后还是在寇准力谏下才勉强亲征。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场糊涂仗,辽国这一仗打得,也就那样——擅骑射不擅攻坚,打到澶州城下早就强弩之末了,主将萧挞凛还意外中箭挂了,辽军深入敌境,人困马乏,眼看就要被宋军主力包饺子。

宋军这边也挺尴尬,虽说射死了萧挞凛,但劣势根本没扭转,更要命的是,辽军怕的宋军主力压根儿没来——主将王超突然撂挑子,不听指挥了。
萧太后不知道宋朝内里乱了套,宋真宗他们也不知道萧挞凛已经凉了,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开始谈了。谈判桌上,双方都没啥底气:辽国想着见好就收,最好把关南十县要回来,不行要点钱也行;宋朝的底线是:割地?想都别想,只要辽国退兵,赔款可以,最多一百万。
双方还挺默契,一拍即合。可就在曹利用要签字的时候,宰相寇准放狠话:最多三十万,不然要你脑袋!辽国急着求和,也没在赔款上纠缠,最后定了:宋辽结拜兄弟,关南十县归宋朝,但赋税归辽国,每年十万两白银、二十万匹绢。

曹利用乐呵呵回去复命,宋真宗问赔了多少钱,他不说话,伸出三根手指。宋真宗一看,心凉了半截:三百万?太多了!结果曹利用比划着是三十万,宋真宗立马乐了,赏了他一堆东西。
这澶渊之盟,看着窝囊,其实宋朝赚大了。议和后,两国平起平坐,还开放榷场,宋朝每年从榷场赚的钱就有八十多万两,比岁币还多,军费也省下不少。宋辽停战上百年,百姓都缓过劲儿来。不过呢,两国都松懈了军备,最后反倒便宜了后来崛起的女真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