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康熙为什么要破祖制公开立胤礽为太子-他有什么打算 (康熙为什么要废了太子)

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趣历史小编带来的清朝皇帝生前有不立太子之制,康熙为何破祖制公开立胤礽为皇太子,关于皇储的确立,大清王朝是一个特殊的王朝,和之前王朝不同,大清王朝并不采取公开册立东宫皇太子之位的制度,但...

admin

清朝皇帝生前不立太子,算是个老规矩了,但康熙偏偏破了这祖制,早早公开立了胤礽当皇太子。

说到皇储,清朝挺特殊的,跟之前朝代不一样,他们不搞生前公开立太子这一套。但胤礽例外,这孩子刚出生就被他爹立成太子,还昭告天下,成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——康熙的嫡长子,爱新觉罗·胤礽。

胤礽是康熙十三年出生的,他亲妈赫舍里氏,也就是康熙的原配孝诚仁皇后,生他当天就难产没了,才21岁。结果第二年,康熙就把这没满两岁的娃娃立成了皇太子。康熙这么干,难道真就是因为舍不得发妻?

要是康熙真为了感情干这种大事,那还叫什么千古一帝?他之所以这么早立胤礽,主要还是跟胤礽他姥家的背景,还有当时清朝的形势大有关系。

赫舍里氏是托孤大臣索尼的孙女。她能当上皇后,过程挺曲折的。康熙四年选秀,皇帝大婚,当时竞争皇后的有鳌拜的女儿和遏必隆的女儿,这俩都是先帝留下的重臣,尤其鳌拜,当时权势大得很。赫舍里氏能脱颖而出,背后肯定有人帮忙。这里还得提孝庄文皇后,虽然她当时挺信鳌拜,但鳌拜权力越来越大,有点尾大不掉的意思。要是鳌拜的女儿当皇后,那鳌拜岂不是更无法无天?所以孝庄极力排除鳌拜的女儿,坚持立赫舍里氏,她才如愿成了皇后。

康熙为什么要破祖制公开立胤礽为太子-他有什么打算 (康熙为什么要废了太子)(图1)

后来事实证明,帮康熙搞定鳌拜的,正是赫舍里家的人——索额图。当时这索额图还名不见经传呢,他是索尼的三儿子,也就是胤礽亲妈的三舅,关系绕来绕去的。康熙六年,索尼病了,没多久就没了。索尼官做得大,甚至功高震主,但他能世袭两个爵位善终,死后还谥号“文忠”,历史上少见。索尼最厉害的是,他活着的时候就给索额图指了条路——扳倒鳌拜。这条路凶险,但成功了事半功倍。

果然,索额图按他爹说的,帮康熙出主意,密谋怎么除掉鳌拜。鳌拜当时权倾朝野,朝廷都是他的人,索额图跟康熙走近,他不可能不知道。但鳌拜太狂了,根本没把索额图放眼里。结果呢?就这不起眼的索额图,想了个瞒天过海的招,把鳌拜给收拾了,还是靠一群小孩演的戏。

鳌拜倒台后,索额图成了康熙的心腹,赫舍里家也跟着起来,势力越来越大,一堆大臣都跟着他,所谓的“索党”就这么形成了。这“索党”起来得快、势力猛,康熙没想到。其实专制统治下,党派不好避免,尤其皇帝年轻,得靠有本事的大臣帮着处理朝政,这些大臣就有了掌权的机会,攀附的人自然多,党派就出来了。

康熙怕一家独大,又扶植了纳兰明珠,当时人称“索相”和“明相”,对应“索党”和“明党”。两党斗得厉害,康熙就想着平衡两边,都能为自己所用。这既是他的本事,也是他的无奈。

康熙为什么要破祖制公开立胤礽为太子-他有什么打算 (康熙为什么要废了太子)(图1)

时间到了康熙十二年,出了件大事,差点把清朝给掀了——南方三藩造反,领头的是平西王吴三桂。这三藩是清朝入关时留下的隐患。当年多尔衮为了拉拢吴三桂,许诺封他为王。吴三桂带着明朝的骑兵一路南下,打了不少南明的地盘,甚至跑到缅甸抓了南明永历皇帝,还亲手用弓弦勒死了他。这就是他为清朝立的“大功”。

清朝坐稳天下后,吴三桂就作为异姓王驻守云南,过了几年安稳日子。结果年轻的康熙决定撤藩,吴三桂骄横惯了,哪能受这气,就造反了。可笑的是,他打着的旗号是“反清复明”,这脸皮也是够厚的。

吴三桂虽然名声臭,但军事本事真不差,一度占了半个中国,都快打到北京了。康熙作为皇帝,得做最坏的打算。万一北京保不住了,或者自己出意外怎么办?这时候,他和孝庄商量,公开立刚出生没多久的胤礽当太子。这样一来,就算得退回关外,或者康熙出事,有太子在,能稳住局面,避免满洲贵族为了皇位内斗。

另外,立胤礽太子,也能拉拢索额图这一派。索额图一开始不赞成康熙急着撤藩,但后来真到危难时刻,他还是尽心尽力帮康熙出主意,最后撤藩战争赢了。至于索额图后来结党营私被康熙整死,胤礽被废黜圈禁,那就是后话了。

康熙为什么要破祖制公开立胤礽为太子-他有什么打算 (康熙为什么要废了太子)(图1)

康熙刚即位那会儿,清朝入关才二十多年,国内形势不稳定。加上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,康熙又年轻,朝廷里暗流涌动,各方势力都在盯着。所以早立太子,主要是形势所迫。至于对发妻的思念,对妻子早逝的难过,我相信康熙肯定有这种感情——皇帝也是人,有七情六欲,但这绝对不是他早立太子的主要原因。


上一篇: 英国公使对他说了一句话-竟能让慈禧气得暴跳 (英国公使对他们的态度) 下一篇:揭秘历史上真实的陶渊明-陶渊明隐居后做什么为生 (揭秘历史真相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