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国公使对他说了一句话-竟能让慈禧气得暴跳 (英国公使对他们的态度)
嗨又和大家见面了,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,希望你们喜欢,我们都知道戊戌政变以后,光绪皇帝基本上退回到了他的小房子里面,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,也由幕后的操纵直接来到了政治的前台,当时的清王...
戊戌政变之后,光绪皇帝基本就被困在那个小院子里,没啥实权了。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呢,也从幕后直接走到了台前,那时候的清王朝,彻底成了她说了算的时候。这段时间里,慈禧的威信越来越高,光绪皇帝呢,地位却越来越不稳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慈禧的权力其实还得靠着光绪的名义,所以俩人之间虽然矛盾不少,但也没彻底撕破脸,就这么一个在金銮殿上装点门面,一个在瀛台里待着,表面还算平静。

但这种平静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。光绪皇帝虽然认输了,可那时候乱糟糟的,总有人想打着光绪的旗号达到自己的目的。当年康有为那些维新派,为了搞民主宪政,一个劲儿地吹光绪皇帝多英明,多伟大,又说慈禧多无能。这么一搞,西方列强还真就信了,觉得光绪是个能好好说话、能用文明方式打交道的人,所以几乎都一致觉得,光绪能当他们在中国的代言人。
要是咱们旁观者来看这段历史,可能会觉得挺开心——心里那个“正义”的光绪居然有西方列强撑腰,说不定哪天就能把慈禧赶下台,自己真正当上皇帝。但这啊,也就跟小说似的,想想就算了。真实情况是,西方列强这么一插手,光绪皇帝的地位反而更脆弱了,最后甚至直接把他给整垮了。
王树增写的历史回忆录里提到过这么一段。话说甲午海战失败后,李鸿章被逼得在贤良寺歇着,虽然官职有点变动,但还是保住了两江总督的位置。那会儿,不少英国记者和外国使臣都找他聊天,打听大清以后的政治走向。

那时候西方人普遍觉得,整个清王朝里,就李鸿章看得最明白,跟他聊才能得到靠谱的回答。有记载说,英国驻华公使跟李鸿章聊到未来时,直接放话了:大英帝国和其他西方公使都认为,以后跟中国打交道,只认光绪皇帝和他的命令,其他人一概不认。
李鸿章呢,就闭着眼睛不说话,谁也看不出他心里咋想的。不过我们都知道,李鸿章跟慈禧关系铁得很,后来他把这事通过庆亲王告诉了慈禧。李鸿章的意思很明白:别动废光绪的心思。就像后来刘坤一说的那句话,“君臣之分已定,中外之口难防”。
可谁也没想到,就连李鸿章都没料到,慈禧听了这话之后,一下子就炸了。她从原本还算稳重的政治家,又变回了那个容易冲动的老太太,不仅没对光绪好点,反而直接琢磨着要废了他。原本俩人还能凑合着谈谈,这下好了,光绪成了慈禧心里的一个疙瘩,也为他后来的早死埋下了伏笔。

后来事情的发展,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。慈禧为了废光绪,不仅让端郡王那帮人上台,还拉出了义和团去对付洋人。结果呢?八国联军打进来,慈禧输得一塌糊涂,整个大清帝国也烂得不成样子。光绪皇帝呢,就算后来搞君主立宪,也再没机会坐回他的宝座。西方人本来是想用光绪来牵制慈禧,结果反倒成了光绪的催命符,这估计是当时谁都没料到的吧。
每次看到这儿,我都忍不住想,那时候的西方人,根本就没搞懂中国政治的弯弯绕。可话说回来,晚清那摊子事,也真够让人揪心的。被光绪和慈禧这对母子这么折腾,大清帝国又怎么可能好得起来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