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明朝与清朝皇宫的警卫制度是怎样的-如何保护皇帝的人生安全 (明朝与清朝皇子教育)

说到皇家护卫皇家警卫这个职业小编也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,当然了,因为比较的神秘嘛,那么今天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皇家警卫吧,看看他们的工作,看看他们是怎么保证皇帝的安全的,今天只说明清的哦,感兴...

admin

皇家警卫这活儿,听着就挺神秘的,对吧?整天守着皇帝,到底都是怎么干的?今天咱们就扒拉扒拉明清两代的皇家警卫,看看他们到底怎么保皇帝安全的,今天就说明清哈,感兴趣的接着往下瞅。

明朝与清朝皇宫的警卫制度是怎样的-如何保护皇帝的人生安全 (明朝与清朝皇子教育)(图1)

明朝那会儿,国祚二百七十六年,十六个皇帝,算下来也算挺长的了。时间一长,宫里头奇闻怪事就多,其中最有名的就是“梃击案”,这案子在当时可是搅得朝堂不得安宁。

案子本身倒是不复杂:万历四十三年,一个叫张差的天津农民,居然拿着根枣木棒子,大摇大摆闯进了太子的慈庆宫,还打伤了守门的太监,最后被侍卫按住了。你说这事儿邪门不邪门?平时老百姓想靠近皇宫都难,更别说拿家伙闯进去了。洪武四年朝廷就立了规矩,守门的士兵一天一换,内宫出门得带号牌,带兵器杂药的按律治罪,守门军要是没发现,罪过一样大。普通人想进宫,没内应根本不可能。结果一查,还真有内鬼——两个伺候过郑贵妃的太监,勾结了张差。这事儿影响太大,直接捅到政治权斗里,万历皇帝最后赶紧把主犯和太监杀了,算结案了。

说到“梃击案”,自然就有人问:明朝皇宫的警卫制度是不是松了?其实啊,明朝对宫禁严得很。

那时候紫禁城里,不是特别召见的官员,“不能轻至”。不光老百姓,朝中大臣也只能在外面等着,不敢随便进宫。严到什么程度?下情都上达不了了。可即便这么严,梃击案还是发生了,说明啥?防得住外人,防不住内鬼啊!明朝那会儿太监权力太大了,阉党和东林党斗得你死我活,不管怎么防,该出岔子还是得出。

明朝与清朝皇宫的警卫制度是怎样的-如何保护皇帝的人生安全 (明朝与清朝皇子教育)(图1)

清朝入关后,估计是看明朝太监乱政看怕了,从顺治开始,就在内务府立了铁牌,严禁太监干政。康熙更是狠话:“太监要是敢耍威风,查出来直接杀了!”所谓“天下大权唯一人操之,不可旁落,岂容假之此辈乎。”乾隆也说过,“咱们家法比前朝都严,内廷制度尤其严密。”这么一来,太监就没机会插手警卫了。

清朝在紫禁城里不搞统一的警卫机构,而是分了好几拨:侍卫处、护军营、前锋营、内务府三旗包衣营、神机营,各管一段。这些头头互相不隶属,都直接对皇帝负责,从根本上断了太监乱政的路。

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,对汉族不放心,所以警卫军队全是满人。最靠近皇帝的,是镶黄、正黄、正白三旗的精锐;外围是其他五旗轮流值班。整个北京城都围着紫禁城转,皇城里驻扎内务府三旗,城里城外,防卫得跟铁桶似的。

就算这样,紫禁城墙上还得有人轮流守着。白天由值班官带着巡视,两天换一次;晚上派三四品官员上去查。官员见皇帝,得先让御前大臣搜身,然后侍卫带进去,见完了再送出来。对内查得更严,乾隆四十七年下令,每天值班的王公和大臣,从二更到五更必须巡察侍卫、护军,要是发现有人偷懒睡觉,直接治罪。宫里要是发现藏了鸟枪、火药、刀剑,按违旨办,立即砍头。

王公大臣上朝,到下马碑必须下马下轿。只有贝子以上或者皇上特批的才能骑马坐轿进宫。比如入东华门,到箭亭旁得下马;入西华门,到内务府前也得下马。不过有时候守规矩反而成了罪,和珅被嘉庆治罪,就有一条是在紫禁城骑马坐轿——其实这是乾隆活着时给的特权,嘉庆翻脸不认,政治斗争这事儿,有时候真说不清。

明朝与清朝皇宫的警卫制度是怎样的-如何保护皇帝的人生安全 (明朝与清朝皇子教育)(图1)

王公大臣进宫,随从人数也有限制。乾隆六十年时规定,亲王带五个随从,郡王四个,贝勒三个,贝子两个,宗室一个,大臣一到两个。到了嘉庆十六年,更严了,亲王只能带三个,郡王贝子两个,大臣只能带一个。

宫里进人进物,都得查腰牌,内务府发的“火烙腰牌”,三年换一次。每次进禁门,护军得验明才能放行。物资出入得提前报出门单,景运门查验了才能行。规矩多着呢,说不完。

不过话说回来,不管皇宫防卫得多严,皇帝的安全其实跟国家治理好坏关系大着呢。国家清明,太平日子就长;政治一乱,什么事儿都可能出。清朝从顺治到乾隆,紫禁城一直挺太平。嘉庆开始,政治越来越浑,官民对立越来越厉害,嘉庆十八年,天理教勾结太监,居然攻进了紫禁城,这比张差那事儿严重多了。嘉庆下了罪己诏,整顿了一番,可宫里偷盗还是频发,警卫制度慢慢废弛了。等到末年,武昌枪一响,就算皇帝待在钛合金皇城里,也挡不住改朝换代的呼声,二百多年的清朝,说没就没了,历史这东西,真是让人唏嘘。


上一篇: 四库全书-随着-清朝对文渊阁是怎么管理的-的入藏 (四库全书全集) 下一篇:他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孙子-朱高煦最后什么结局 (他是朱元璋最后一位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