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四库全书-随着-清朝对文渊阁是怎么管理的-的入藏 (四库全书全集)

文渊阁建成之后,乾隆帝极为重视,他看到四库馆呈进的,永乐大典,辑本中有宋代程俱所撰,麟台故事,一书,,所载典掌三馆秘阁书籍,以执政领阁事,又有直秘阁、秘阁校理等官,颇称赅备,,立刻想到正在编纂的,四库...

admin

文渊阁刚建成那会儿,乾隆皇帝可是上心了。他看到四库馆呈进的《永乐大典》辑本里,有本宋代程俱写的《麟台故事》,里面说“典掌三馆秘阁书籍,以执政领阁事,又有直秘阁、秘阁校理等官,颇称赅备”,立马就联想到正在编的《四库全书》和新落成的文渊阁,赶紧下令制定文渊阁的官制职掌和以后管书的章程。

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六月,乾隆帝下旨说:“现在搜罗旧书,编成《四库全书》,每辑录完呈上来,我都亲自批阅修改。特意在文华殿后面建了文渊阁来存放,算是充实皇家书库,彰显文治嘛,书多得像海一样,各种颜色的丝绸包着,蔚为壮观。文渊阁我们朝虽然让大学士兼个衔,但不是真管事,以前也没这个地儿。现在既然新修好了,书都摆满了,不能不设官兼管,得名副其实。应该参考宋代的制度,设文渊阁领阁事总管,下面设直阁事一起管,再下面设校理,负责登记和点验。”

“阁里的书,要按时检查晾晒,虽然让内府的官员负责,但所有职掌还是得领阁事以下的人来干。从内阁、翰林院、詹事衙门里兼着用。每个衔设几个人,让什么官兼着,让大学士和吏部、翰林院商量好,列名单报上来,等我定夺,让他们各分职责带着衔,以后就按这个定数,传下去。”

于是大学士舒赫德把吏部和翰林院的相关官员叫来,详细商量文渊阁的官制和管理章程。考虑到“文渊阁是存书的地方,书堆得满满的,比宋代的三馆秘阁还重要”,所以舒赫德他们提议参照宋代的馆阁制度,“设文渊阁领阁事两个,让大学士、协办大学士、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着,总管所有事。设直阁事六个,让科举出身的内阁学士,内班出身的满洲詹事、少詹事、读讲学士,汉詹事、少詹事、读讲学士兼着,一起管整理修订的事。设校理十六个,让内班出身的满洲庶子、侍读、侍讲、洗马、中允、赞善、编修、检讨,汉庶子、读讲、洗马、中允、赞善、修撰、编修、检讨,还有科举出身的内阁侍读兼着,负责登记和点验”。

四库全书-随着-清朝对文渊阁是怎么管理的-的入藏 (四库全书全集)(图1)

同时,让内务府大臣兼文渊阁提举阁事衔,管日常“钥匙启闭这些事”;“再设文渊阁检阅官八个,让领阁事大臣从科举出身的内阁中书里挑,报上来兼着,让他们在晾晒书的时候,跟着一起点阅,更显郑重”。

这个建议乾隆帝批准了,文渊阁官制就正式定了:“文渊阁领阁事二员,让大学士、协办大学士、翰林院掌院学士当;提举一员,让内务府大臣当;直阁事六员,让科举出身的内阁学士,内班出身的满洲詹事、少詹事、读讲学士,汉詹事、少詹事、读讲学士当;校理十六员,让庶子、侍读、侍讲、编修、检讨当;检阅八员,让内阁中书当。”

当年七月,大学士舒赫德、于敏中被任命为文渊阁领阁事,署内阁学士刘墉,詹事金士松,侍读学士陆费墀、陆锡熊,侍讲学士纪昀、朱珪等六人被任命为直阁事;十月,翰林官员翁方纲等十六人被任命为校理。这些在四库馆里不同岗位的朝廷重臣和纂修官,就成了最早用原衔兼文渊阁各项职掌的官员。

乾隆四十六年(1781)年底,第一部《四库全书》编完了,第二年春天放进宫里的文渊阁。作为第一批进中秘重地的书,乾隆帝对书的存放、管理特别上心。

存放方面,《四库全书》的纸、装帧和存放都特讲究。纸用浙江上等的开化榜纸,白得晃眼,还特结实,是好纸。书册装帧用绢面包背装,就是把书页对折,版心朝外,两边往书背折,用纸捻订好,再用丝绢把书背和前后封面包起来糊牢。

四库全书-随着-清朝对文渊阁是怎么管理的-的入藏 (四库全书全集)(图1)

考虑到《四库全书》包含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,书太多,为了方便识别和找,装帧用了分色包背装,就是不同颜色的绢面区分四部。这就是乾隆帝诗里常说的“经史子集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”装潢,也就是“经部用青色绢,史部用赤色绢,子部用月白色绢,集部用灰黑色绢”,一看颜色就知道是哪部,一目了然。

乾隆帝有诗说:“浩如虑其迷五色,挈领提纲分四季。经诚元矣标以青,史则亨哉赤之类,子肖秋收白也宜,集乃冬藏黑其位。”至于《四库全书总目》,因为“这是全书的纲领,不能分四色装”,所以专门“用黄绢面页,对应中央土色,让书卷整齐,更显完善”。

为了方便用和保存,还做了精致的楠木书函,每几本书放一个函,里面衬夹板,用绸带绑起来,函的一头能开合,函面用正楷刻全书名称、函序号、所属部类和具体书名,还饰和书册封面一样的颜色。比如《尚书详解》一函六册,函面刻“钦定四库全书”“第二百七函”“经部”“尚书详解”,字都是绿色的。

书装进函后,按部类顺序放专门的书架,搁在阁里。经部书二十架,每架四十八函,共九百六十函,放下层两侧;史部书三十三架,每架四十八函,共一千五百八十四函,放中间暗层;子部书二十二架,每架七十二函,共一千五百八十四函,放上层中间;集部书二十八架,每架七十二函,共二千零十六函,放上层两旁。总共一百零三架,六千一百四十四函,三万六千册。

为了方便找,还另外画了《四库全书排架图》,一起放在里面,需要的时候按图找书,又方便又快。

四库全书-随着-清朝对文渊阁是怎么管理的-的入藏 (四库全书全集)(图1)

为了表示对第一部抄完存阁的《四库全书》的重视,乾隆帝特别允许,每册书首页钤“文渊阁宝”,末页钤“乾隆御览之宝”,开了各阁《四库全书》钤印的头。后来陆续抄成的内廷各阁全书,也按阁名和成书时间先后盖不同的印,不仅成了各阁《四库全书》的标志,也是人们叫《四库全书》时都带阁名的原因。

《四库全书》存进来后,文渊阁的管理工作也提上日程。领阁事上传下达,总管;提举阁事直接管一般事务,带着内务府的官员具体管看守、收发、打扫这些杂活;直阁事、校理、检阅各员每天轮班值班,负责查点检阅。

为了方便管理,朝廷还按原定章程,在上驷院附近拨了十多间房,给领阁事、提举阁事大臣,还有直阁事、校理、检阅等官,以及内务府司员、笔帖式这些人值班办公。

从此以后,“除了内务府官员常照看外”,直阁事、校理、检阅等官员,“每天派两人当值,早上辰时进来,下午申时走,成了常例。要是有人要查书,就让当值的校理管着,随时记着,备着查核。上架、开函、翻书、点阅这些事,还是让检阅官和内务府官员一起干。直阁事官员也时不时来值班,一起照看,让珍贵的文献典籍好好待着”。值班的时候,都由“官厨设饭一起吃,下午才散”。

除了日常值班,每年特定时间的曝书也是管理重点。原定章程参考宋代秘书省每年仲夏曝书的例子,定在五六月间曝书。但全书存进阁后,考虑到当时宫里其他地方的书都是三、六、九月晾晒,主管大臣特别奏请把文渊阁曝书改成三、六、九月,和宫里惯例一致。乾隆帝批准了。于是每年几次的文渊阁曝书,成了热闹事。到时候,从领阁事、提举阁事大臣,到直阁事、校理、检阅,再到内务府司员、笔帖式,各级官员都聚一起,“把架上的书按部拿出来,交给校理的登记造册,检阅的挨本翻晾完,再恭恭敬敬放回原函,表示郑重”。

但长期管理下来,因为文渊阁的官职分别由内阁、翰林院、内务府和奉宸苑等衙门派人兼着,时间长了,难免职责不清,互相推诿。平时收发这些事互相推,连每年几次的曝书,也成了走过场。

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书的保存。乾隆帝觉得,“文渊阁提举阁事是内务府大臣兼的,他管的司员和看守打扫的人都是他下属,办事方便”,下令把阁里所有事务“交给提举阁事一个人专门管,领阁、直阁、校理、检阅这些官都当虚衔,不用管本阁的事”。

至于每年几次的曝书,乾隆帝也觉得,“书装在木匣里,不是纸背的,本来不怕虫蛀。而且书太多,一时看不完,多人翻晒容易弄脏,放回匣子时又不能仔细整理,坏得比虫蛀还厉害”,下令“以后只要好好存着,不用曝晒了。地面的事也不用奉宸苑管。这样专人负责,藏书才能更完善”。于是曝书停了,别人也不管阁事了,阁里书和所有事务都交给内务府管,文渊阁成了事实上的“禁地”。


上一篇: 为什么会被凌迟-帮清朝修历法的汤若望-为明朝铸火炮 (为什么会有凌迟) 下一篇:明朝与清朝皇宫的警卫制度是怎样的-如何保护皇帝的人生安全 (明朝与清朝皇子教育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