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夏天用的冰块哪儿来的-古代没有冰箱 (古人夏天用的冰块是哪来的)
白居易曾经说过,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辗冰辙,从白居易的这首诗中,大家可以知道,大多数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数会在冬天的时候才能提到冰块,很少有文人墨客在夏天的时候想到冰块,这也反映出了古代的社会生产能力...
白居易写过一句诗: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辗冰辙。看这诗就知道,古代文人写冰,基本都在冬天,夏天提冰的少之又少。说白了,就是那时候生产力不行,搞不出反季节的冰。
比如夏天飘雪,古人得吓一跳,觉得是冤屈的征兆。现在呢?6月去KTV都能飘雪,冰箱里随时掏冰块。全靠电力发展,这好处谁用谁知道。
那问题来了,古代没电没冰箱,冬天以外的季节想吃冰,咋整?其实古人也贼聪明,除了电,化学反应、物理收集都能搞冰。比如西周,就是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那会儿,那时候还是奴隶社会呢,居然就已经学会制冰了。
后来到春秋战国(前770年到前221年),百家争鸣,思想大解放,虽然社会乱糟糟,但老百姓的生活反倒好起来了,制冰这事儿也慢慢普及开。
不过有个问题,天气热的时候,冰咋保存?古人有招儿:挖个阴凉的洞专门存冰。现在北京的文物保护名单里,还能找到古代的储冰室呢。

这些冰室可不是普通百姓家修的,是给王公贵族存冰的。这么看,古人制冰技术不差,存冰的地方也有,就是条件摆在那儿——等级森严的社会,享受冰的只能是贵族,穷人哪有闲工夫吃冰,还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呢。
那古代制冰到底有啥法子?唐朝人就玩明白了硝石。硝石最早用来做火药,后来发现把它放阴冷墙角,墙上会结一层霜。
现在短视频里西瓜霜的制作工艺,还得提硝石呢。硝石固定放阴凉地儿,吸收周围热量,析出硝酸钾,就变成冰或霜了。

除了化学反应,古人还擅长存——冬天把冰存起来。当然得挑干净的水冻冰,再放阴凉处存着。但不管咋说,这些制冰技术、存冰的冰,都是贵族的玩意儿。老百姓哪有那闲情逸致吃冰,该干活干活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