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跟你想的一样吗-古代百姓一日三餐吃什么 (跟你想的一样英文)

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、道家理学观念,儒家伦理道德观念,还有文化艺术成就、饮食审美风尚、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,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,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,感兴趣的...

admin

最早上餐桌的,是种叫“黍”的禾本科植物,叶子细细长长的,子实淡黄色,剥了皮就是黄米。熟了的黍,长得跟咱们现在常见的狗尾巴草差不多,看着不起眼,可当年就是它填饱了先民的肚子。黍这玩意儿吧,挺有个性的:驯化后抗病、抗旱、长得快,但毛病也不少——就算风调雨顺也难高产,而且颗粒小,不好加工,还不好消化。可就算这样,先民总算迈出了从没吃的到有吃的这一步。

《诗经》里写过:“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”黍的好搭档稷也跟着登场了。有人说稷就是不带粘性的黍,也有人说它就是高粱。这谷物比黍出现得晚点,但优点特别突出——能高产!先民的人口就这么蹭蹭涨起来,华夏文明在东亚一堆人群里杀出重围,生生不息。稷在先民心里,早就不光是食物了,还带着社会属性。周人把它当五谷之长,连始祖都叫“后稷”;西周时,稷直接被神化,成了“谷神”,跟“土神”合起来就是“社稷”,代表国家了。这么着,“稷”就从谷物变成了“精神图腾”。

现在全世界有一半多的人每天吃大米,中国光种水稻的农田就占了三成多,这玩意儿几乎是咱们中国人饭碗的顶梁柱了。早在公元前一万年,中国南方的先民就开始收这种植物的种子,试着人工种了。跟北方的“黍”“稷”互相较劲不一样,南边的水稻优势太明显,从古至今都是老大。有意思的是,北方受游牧民族影响,主食多是面食——馒头、饼、糕这些加工过的;南方却还跟老祖宗一样,吃粒食。水稻,算是南方先民给世界的大礼吧。

光有主食哪够?得有菜配着。聊聊咱们身边那些天天见、却可能没太在意的老蔬菜。春秋战国到秦汉那会儿,蔬菜种类真不多,主打就是葵、藿、薤、葱、韭这“五巨头”,里面葱和韭现在咱们还天天吃呢。五菜里葵排第一。周代那会儿,一天三顿饭,哪顿都少不了葵。想想要是孔夫子活在那时候,餐桌上肯定也有葵的身影。到了汉代,葵更火了,诗歌里一开头就是“青青园中葵”。

北魏那本《齐民要术》,专门教人怎么种葵,足见当时它有多受欢迎。唐代开始,葵就遭其他蔬菜挑战了,有人说它“性滑利,不益人”,种得就少了;到明代,李时珍写《本草纲目》时,直接说“今人多不食”,把它归到草部,葵就这么被“开除”出蔬菜队伍了。不过现在秋葵倒好,逆袭成功,又回到咱餐桌上了。

藿呢,就是大豆苗刚长出来的嫩叶子。《诗经》里写过:“皎皎白驹,食我场藿。”意思是有匹白马跑来,吃了咱家菜地的藿叶。古人留客都这么实在——先把马喂饱了,客人才能多待会儿。古时候种东西不容易,很少有人舍得吃嫩苗,所以藿叶当时挺金贵的。清代的时候,藿叶还是餐桌上的高档菜,一两得卖三十多钱,普通人家只有在酒席上才能尝几根。想想用藿叶煮鸡汤,那香味儿,肯定让人食指大动。

薤(xiè),这字现在基本没人认识,但在我老家,它有个特别接地气的名字——“野蒜”。小时候外婆总去野地里挖野蒜,跟面粉和在一起做饼。据说野蒜能健脾开胃,还能助消化。既然叫野蒜,那股冲味儿肯定少不了。古人为了吃它,也是脑洞大开:腌着、酱着、泡着、拌着、炒着、煮着、炖着、熘着……能想到的做法几乎都试过了。

该轮到粗粮登场了。红薯是外来户,老家在美洲,明朝万历年间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。它口感甜,营养足,老少都爱吃,《本草纲目》里还记着“甘薯补虚,健脾开胃,强肾阴”,简直是食补两不误的美味。

红薯能来中国,还得感谢一个人,叫陈振龙,福建福州人。当年西班牙人把红薯从美洲弄到菲律宾种,陈振龙在那边做生意,一看红薯产量高还好吃,就想带回家种。可西班牙人严禁红薯出口中国。陈振龙这人贼聪明,他把红薯藤条编在箩筐里,就这么神不知鬼不觉带回了国。后来红薯、玉米、土豆这些外来粮食来了,中国的粮食结构全变了,人口也从明末的1亿涨到清末的4.5亿,这些外来作物功劳可不小。

和粗粮不一样,咱们吃的水果,大部分可是本土原产的。最早上桌的“五果”——桃、李、梅、杏、枣,在《礼记》里都写着呢,是用来祭祀神仙的。古籍里记载,杏的栽培历史至少3500年,枣更早,得有7000年。后来丝绸之路一通,葡萄、西瓜、石榴、扁桃这些外来水果,也慢慢溜进咱生活。苹果反而是“晚来客”,老家在东欧和中亚,清朝道光年间才来中国,结果一来就扎了根,现在成了最常见的水果之一。

说完这些好吃的,最后来聊聊零食。北宋时候有本笔记小说,记了种现在吃不到的零食,现在读着还挺让人感慨。一到秋天,东京(就是现在的开封)街上,到处飘着炒栗子的香味。李和家的炒栗子和炒芡实,那是当时最有名的“老字号”。他们家炒栗子有独门绝活——炒的时候掺点麝香,那香味儿,闻着就让人精神一振。早上刚开门,门口就排起长队。达官贵人或者皇亲国戚派人来买,递上精美的食盒,李和总是给装得满满当当;普通百姓呢,掏十文钱就能买一包,用新鲜荷叶包着,系着红绳拎回家,慢慢品。

可惜靖康之变后,李和的铺子就再也没开过。他儿子后来逃到燕山,有次南宋使臣陈福公路过,他儿子特意送了二十包炒栗子,送完人就哭了。这栗子里啊,藏着的哪止是香味,是对故乡的念想,是化不开的乡愁。栗子是甜的,回忆却苦得很。

全世界现在种的667种主要农作物里,有167种都是中国原产的,占了五分之一还多,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给全人类的大贡献。咱们对食物的依赖,哪是为了活着那么简单?里头还藏着厚厚的感情呢。小到一粒米,大到满汉全席,把文化、把生存的哲学都揉在日常吃的里面了。祭祖、教后人,传下来的是民族的精神和骄傲,这火啊,一代代点着,从来就没灭过。

跟你想的一样吗-古代百姓一日三餐吃什么 (跟你想的一样英文)(图1)


上一篇: 书本纸张皆是奢侈品-在古代读书有多奢侈 (书本的纸是什么纸) 下一篇:古人给的压岁钱有多少-古代春节都有什么习俗 (古人给的压岁钱叫什么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