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监生-荫生-贡生都是什么意思-古代的门生 (监生荫生禀生)

在我国古代历史上,一些爱读书学习的人被称为书生,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,,书生,一词又逐渐地演变出了不少新名词,比如有门生、荫生、监生、贡生等,这些各类生都是些什么生呢?门生,门生,大概由,门人,一词衍化...

admin

古代爱读书的人,通常被叫做书生。随着社会发展,“书生”又衍生出不少新名词,比如门生、荫生、监生、贡生,这些“生”到底都是啥意思呢?

门生

“门生”这个词,大概是从“门人”变来的。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塾,三千弟子都自称“门人”。到了秦汉,权贵家族或儒学大师的弟子,就被叫“门生”,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,就是“门生故吏遍天下”。

汉代选官员有举孝廉这一套,地方官举荐贤士,举荐的叫“举主”,被举荐的就成了举主的“门生”。

监生-荫生-贡生都是什么意思-古代的门生 (监生荫生禀生)(图1)

到了魏晋南北朝,“门生”这词有点变味儿了,成了依附士族豪强的人,有才华的想混功名,当权贵的门客、奴仆都有。

唐宋搞科举,考中举人或进士的书生,往往就成了主考官的“门生”,这和汉代的举孝廉挺像,不同的是士人通过考试和主考官搭上了“师生关系”。

唐末主考官结党营私,拉帮结派,威胁皇权。宋太祖赵匡胤看这情况不妙,干脆在两级考试上加个殿试。

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、定名次,皇帝就成了主考官,新科进士都成了“天子门生”。

监生

古代有个让所有学子做梦都想进的最高学府,叫国子监。最早是西晋晋武帝设立的“国子学”,隋文帝改成“国子寺”,隋炀帝正式定名“国子监”。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,就叫“监生”。

宋代那会儿,国子监门槛高着呢,得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能进,普通老百姓想都别想。

明清两朝放宽了限制。明代监生分四类:会试不中的举人能进国子监深造,叫“举监”;以贡生身份入监的叫“贡监”;有功官员子弟特批入监的叫“荫监”;花钱买的叫“例监”。

清代监生也分四类:恩监、荫监、优监、例监。跟明代不同的是,“恩监”是皇家有喜事特招的,优监和贡监差不多。

监生比普通秀才厉害,既能参加科举,不中也能当官,前途有保障。所以能当监生,在当时可是件大事。

不过乾隆之后,国子监渐渐成了卖官机构,监生基本成了花钱买官的代名词——他们只挂名不读书,晚清的监生出身的官员,被人瞧不起。

荫生

明清时期,有种人是靠上辈的“余荫”拿到监生资格,叫“荫生”。这算是一种仕途直通车,历朝历代都有这政策,明清就叫“荫生”。

荫生分几种:明代按先代品行入监的叫“官生”,因皇帝特恩入监的叫“恩生”;清代因皇家喜事入监的叫“恩荫”,先代因公殉职入监的叫“难荫”。

贡生

“贡生”从字面看,就是州府“贡献”给皇帝的好学生。各府、州、县成绩好的秀才有机会去国子监学习,这些人就叫“贡生”。

明代贡生有四种:州府每年选一批成绩好的去国子监,叫“岁贡”;每三五年选一名,叫“选贡”;因朝堂喜事特选的,叫“恩贡”;花钱买的,叫“纳贡”。

清代有六种,除了明代的四种,还有“拔贡”——从各省科试的一二等生员里选;“副贡”——从乡试落榜的优秀生里选,相当于举人帮的副榜。

贡生比普通秀才强,既能参加科举,不中也能当官,就是官职不大,通常是知县、县丞、教谕之类的。比如清代小说家蒲松龄,老考不上,最后靠贡生身份做了个“儒学训导”,专门管县学校风。


上一篇: 古代皇帝动辄赏赐黄金万两-皇帝真的有那么土豪吗 下一篇:原文-宋朝诗人杨万里-注释译文及赏析-小雨 (古诗 宋朝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