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乎无败绩的孙传庭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李自成 (几乎无败绩的成语)
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孙传庭的故事,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,和大家一起分享,明朝崇祯十五年,1642,二月,李自成农民军包围开封,焦头烂额的崇祯帝,只能将牢房里的孙传庭放出,命他再度出任三边总...
崇祯十五年(1642)二月,李自成农民军围了开封,崇祯帝急得团团转,没办法,只能把牢房里的孙传庭放出来,让他再当三边总督,扛下“剿灭李自成”这口大锅。估计到这时候,崇祯帝还是没搞明白:这位之前三年里,被他折腾得够呛,耳朵都听不见的孙传庭,才是能救大明的关键人物。
说起来明末崇祯那会儿,内忧外患,乱得人抓狂。后人老提孙传庭“活捉高迎祥”“打垮李自成”的牛战绩,还有他那支厉害的“秦兵”。但孙传庭更大的价值,根本不光是打仗——他是当时少有人摸准了晚明病根,还知道怎么治的人。
崇祯九年,农民军跟燎原的火似的,陕西是乱源,“陕西巡抚”这位置简直就是火山口。当时还没啥名气的孙传庭,揣着崇祯给的六万两军饷就“坐”上去了。六万两?塞牙缝都不够。但孙传庭看得明白:大明的问题,不光是钱不够。
孙传庭后来写奏疏说,大明搞成这样,纯粹是自己“作”。比如崇祯宠臣杨嗣昌的“十面张网”,听着高明,可当时“海内膏脂都快榨干了”,根本不现实,还白白折腾老百姓。战略战术荒唐,搞得“兵不能为”,明军战斗力太差,“迎击怕贼,合围又愁兵弱”,全是自己挖坑。
可为啥这些明摆着的问题,大明王朝装看不见?从崇祯到各级官员,该“作死”还是照“作”。因为“作死”还能糊弄一阵,要解决问题,就得捅马蜂窝。孙传庭不愿意糊弄,真就“捅”了。
平时看着温文尔雅的孙传庭,一上任就雷厉风行:刚到陕西就派心腹暗访,抓了一堆“推官”“县令”“副使”这类小蛀虫,查到一个罢一个,扫了一大片。又用有限的钱粮抢修官道,既方便运输又“以工代赈”。还让官府出钱买粮,派兵押运,再招老百姓来贩运,乱了好些年的陕西,民生总算稳了下来。

但最关键的还是钱粮,孙传庭用了大招:老百姓已经被盘剥得“没肉可剜”了,那些享福的“清流名士”和占地豪强,必须为国难买单。他把这些权贵从头到脚搜查,“粮不容失一亩”,谁反抗就“身家性命不保”。查清楚后,再跟他们谈:地你占了,钱照交,按土地肥沃程度分等级交钱,不然就收地。其实看明末土地兼并多狠,孙传庭这招已经算温和了。这么“打一巴掌揉三揉”,他终于搞够了钱粮,短短几年就练出精锐“秦兵”,还多次痛打高迎祥、李自成,把李自成打得躲进商洛山。不动声色间,给乱糟糟的大明打出点“中兴”的苗头。

现在很多人聊崇祯,都说他“局面复杂”。可看看孙传庭干的这些事,就知道要“中兴”大明,其实不难——全国上下,从北京到地方,都“抄孙传庭作业”就行。
可也正因孙传庭这“作业”太狠,捅了陕西的马蜂窝,北京城里骂他的声音就没停过。他抨击明王朝的“作死国策”,把崇祯的宠臣杨嗣昌得罪惨了。崇祯十二年,杨嗣昌抓住机会说坏话,崇祯帝立马火大,把孙传庭打入大牢各种折磨。这哪是“抄作业”?简直是把“作业本”给撕了。
这么一“撕作业本”,好不容易好转的战局,接下来三年迅速恶化。等到崇祯十五年孙传庭出狱,李自成又起来了,在中原横着走,手下几十万人。左良玉、贺人龙这些“名将”,除了看热闹就是要粮饷,打仗跑得比谁都快。孙传庭为国卖命,顶着“三边总督”的名号,扛着这口锅,却被崇祯当软柿子捏,手里就剩点残兵败将,还硬逼他出击。
结果崇祯十五年的柿园之战,被逼出征的孙传庭硬着头皮和李自成打,当然惨败,退守潼关。就算这样,大明还有机会:只要守住潼关,羽翼未丰的李自成不敢北进,大明就能稳住阵脚。可崇祯对躲着的左良玉没办法,对忠心的孙传庭却继续捏,一个劲儿催他出关决战。崇祯看不懂大局,就这么荒唐地指挥,把明朝最后一支精锐往火坑里推。
然后就是孙传庭最悲壮的一战:崇祯十六年八月,他誓师出关,连战连捷,甚至收复洛阳。到九月十四日,李自成本人都差点被活捉。可孙传庭兵力粮草有限,已是强弩之末。人数占优的农民军很快合围,河南明军又哗变,陷入重围的孙传庭,在郏县之战全军覆没。一个月后,残兵败将的他在潼关之战彻底战败,凄凉了一生。
这位百战百胜的名将,与其说是败给李自成,不如说,是被大明朝活活坑死的。看过他“被坑死”的全过程,再想想后人总同情的“命苦”崇祯,只能叹口气:孙传庭的“作业”都不会抄,还把写作业的人带沟里,这样的大明,不亡才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