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与魏忠贤同污合流的名将-揭秘孙传庭的生平经历 (不与魏忠贤同名的人)
大家好,我是趣历史小编,说起孙传庭的话,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,明朝末年,有一位太监掌控大权,贪污腐败,弄得明朝民不聊生,此人便是魏忠贤,皇帝号称万岁,他便敢号称九千九百岁,民间更是流传一句话,只知有忠...
说起孙传庭这号人物,估计大伙儿多少都听过点吧。明朝末年出了个魏忠贤,那太监专权贪腐,搞得民不聊生。皇帝自称万岁,他敢喊九千九百岁,民间甚至有“只知有忠贤,而不知有皇上”的说法,这权势大到离谱。不过当时不是所有人都跟他同流合污,孙传庭就是其中一个不买账的。
孙传庭年轻时一表人才,书读得多,1619年中了进士,后来当上永城知县,没几年又升官,调到京城做了稽勋郎中。那时魏忠贤正专权,孙传庭自己人微言轻,硬刚魏忠贤纯属以卵击石。但从小受的教育又让他没法当魏忠贤的走狗,干脆一不做二不休,辞官回家,表明自己清白。
崇祯皇帝登基后,收拾了魏忠贤他们,还把之前不跟他同流合污的大臣都提拔了一番,孙传庭就这么又回了官场,当上验封郎中,几个月后直接跳升成顺天府府丞。所以说啊,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真挺重要的。孙传庭当时要是选了魏忠贤,虽然能风光一时,但后来肯定没好下场,结果他选了辞官,反倒给自己捞了个更大的机会。
1636年那会儿,农民军闹得挺欢,可明朝这边却没人能打。急眼了,孙传庭站出来毛遂自荐,当上了陕西巡抚,成了封疆大吏。他后来拉起了一支秦军,跟闯王高迎祥在陕西死磕。高迎祥打不下来有点急,想绕道打西安,结果被孙传庭看穿了埋伏,被揍得大败,最后押到北京砍了。这一战孙传庭名声大噪,起义军那边也换了个新头儿——闯王李自成。

这么一来,李自成就跟孙传庭结下梁子了。1638年,孙传庭又用“以逸待劳”的招数,分兵堵截,把马进忠他们打趴下。后来他还跟洪承畴联手,在潼关南园设了个套,等李自成来钻。李自成果然中招,打了一仗惨败,带着18个骑兵狼狈逃窜。孙传庭本来想乘胜追击,把农民军一锅端,结果清军突然打进长城了,他和洪承畴只能赶紧回京挡清军,这也给了李自成喘息的机会。要是清军晚来几天,李自成估计也得步高迎祥后尘,成刀下鬼。

两人回京后,孙传庭却吃了瘪。原因是主和派的杨嗣昌跟他不对付。洪承畴进面圣被夸奖得不行,孙传庭却被禁止入京。论功劳,孙传庭明明比洪承畴大,这操作谁看了不气?1639年,朝廷调孙传庭去当保定、山东、河南的总督,这么大的官,上任前总得见皇帝吧?可崇祯帝受杨嗣昌影响,压根不想见他。孙传庭一怒之下,直接称病不干了,不想伺候了。
杨嗣昌还想赶尽杀绝,把孙传庭“装病”的事捅给崇祯帝。崇祯帝暴怒,把孙传庭抓进大牢,贬为平民。这时候,孙传庭的手下败将李自成却混得风生水起。河南当时闹旱灾,史书说“饥民唯恐自成不止”,意思就是老百姓就怕李自成不来。可见在河南百姓心里,朝廷早没威信了,李自成才是他们信得过的人。常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,明朝的败相,从这就看出来了。
1642年,李自成带着几十万杀回来,围了开封。崇祯帝吓得够呛,赶紧把孙传庭放出来,指望他力挽狂澜。孙传庭在陕西好不容易站稳脚,手下练出些精兵,可惜人太少,多数是新兵,还得再练练。可崇祯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,天天催他出兵。孙传庭没办法,只能硬着头皮上。按人数,农民军比他多得多,但他凭脑子打了个胜仗,可惜天公不作美,没法追击。结果他刚带兵休整,农民军又杀过来,仗着人多,把他打回陕西,这就是“柿园之役”。
1643年,李自成攻破潼关,孙传庭被他的十万大军围攻,最后战死,享年51岁。有意思的是,孙传庭死后,崇祯帝昏庸地以为他是装死叛逃,连个赠荫都没给。直到乾隆上台,这位满清皇帝倒被孙传庭这个汉人的忠心感动,追封了个“忠靖”的谥号。这事儿现在想想,也挺讽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