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每天要上多久的课-清朝皇子每天的课程表是怎样的 (他们每天去上学)
你知道清代皇子读书时间吗?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,在了解清代皇子读书前,我们先来看看现代重点学校的学生们的学习情况,可以作为下文的对比,感受古今教育方式的差异,前不久,有位刚刚开学的重...
你知道清代皇子每天几点起床读书吗?前几天跟个重点高中的小屁孩聊天,他说他们每天八节课,课间十分钟,下午四点半放学,还能搞点社团活动。咱们现在学生党,寒假暑假小长假周末加起来,一年歇小半年都不止,初三高三还能喘口气。但清朝的皇子们,那学习强度,估计现在的学生看了都得直呼“内卷”。
就说乾隆和他弟弟弘昼吧,俩人在上书房一起读书,每次乾隆都把功课干完没事了,老师福敏还让他预习第二天的,结果他弟弟还在那儿磨蹭,老师就说他:“你弟还没走呢,你当哥的能先撤?”又给他加活儿。乾隆后来当了皇帝,还老提这事儿,说老师当年是真用心。

四点开始上学,一年休息六天半
要说这些小皇子的假期,现在听了都得惊掉下巴。他们从六岁开始,一年就元旦、端午、中秋各一天,自己生日一天,老爹生日两天,年三十早放半天,总共加起来还没十天。那时候没周末概念,一年到头就歇这么点儿,是真辛苦。
光死读书也不行,皇子们还得参加各种“实践活动”。比如皇帝每年去木兰围场打猎,皇子们也得跟着;还有祭祀活动,有时候让他们代劳;国家大事偶尔也得掺和一脚,像编《四库全书》,皇子们还得当编纂官。这跟现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点像,不过他们的“实践”可高级多了。
皇子们上学的地方叫“上书房”,在乾清门东边的廊房里(后来道光改名叫尚书房)。六岁就入学,毕业年龄没固定,有的皇子能读到三十岁,搁现在妥妥的博士后了。
他们的作息时间,现在人看了都得喊“离谱”。每天早上四点多到校,下午四点多才放学。一到校就得“早读”,背之前学的经书,或者预习当天要讲的。老师会检查,但比起皇帝抽查,老师检查就是小意思。皇帝要是发现谁没学好,不是学生挨罚,就是老师倒霉,轻则扣钱,重则开除甚至治罪。这老师当的,压力比现在高三班主任还大。
教他们的老师也有等级。最高的是“总师傅”,相当于教务主任;下面是“师傅”,教主科,比如儒学经典;还有“谙达”,教满语和蒙语。满语谙达能坐着讲课,蒙语谙达得站着教,毕竟满语是母语,蒙语算“外语”。不过他们学汉语比满语还上心,毕竟汉文化影响太深。
每天第一节课是“体育课”——拉弓射箭,教的是“伯哩谙达”。满族传统嘛,顺治还在紫禁城修了个箭亭,提醒大家别忘了习武。体育课后是蒙语课,因为清朝和蒙古关系铁,满文都参考蒙古文,后宫还有不少蒙古妃子,蒙语有语言环境,不像现在学英语,除了课堂基本没处练。蒙语课后是满语课,每天也就一小时,剩下的时间全是汉语的天下。
汉语课分得细,早饭后温习旧课,讲新课;午饭后习字、念古文、念诗。下午四点才放学。老师有时候也会单独留下差生补课,比如乾隆的老师福敏,就给他加活儿,让他等弟弟一起走。

皇帝监督着,叮嘱老师严管皇子
清朝皇帝对老师也特重视。雍正刚设上书房时,特意交代:“给老师备好桌椅笔墨,皇子行礼你们劝着接受,不行就对着座椅作揖,让他们知道尊师。老师饭菜得精心准备。”乾隆也跟老师说:“该严就得严,自古严师出高徒。”这不跟现在家长说“老师您该打打该骂骂”一个味儿?望子成龙这事儿,古今都一样。
说到好老师,嘉庆的师傅朱珪算一个。这人特正直,嘉庆评价他“半生惟独宿,一生不言钱”——四十多岁老婆死了,后面三十多年没再娶,一辈子不提钱。朱珪去世,嘉庆连下三道圣旨,还去他家吊唁,结果他家大门太矮,皇帝得下轿走进去。师生情谊到这份儿上,真难得。还有咸丰的师傅杜受田,更绝。咸丰比不上六弟奕,杜老师就教他“扬长避短”。一次打猎,咸丰不会射,就坐旁边不动,别人问他,他说“身体不适”。回去见道光,奕炫耀猎物,咸丰两手空空,说“春天万物复苏,我不忍心杀生”。道光当场感动哭,觉得这孩子仁德。你看,劣势就这么变优势,名师就是不一样。
不过规矩归规矩,严着呢。每天七点半早饭,十二点午饭,都得送到书房下屋。但有皇子没完成作业,就得饿着等,谁也不敢催老师,催一次后果不堪设想。课间休息?有,但每天最多两次,每次一刻钟,还得老师同意。教室有教鞭,老师能“惩罚”皇子,但谁真敢抽龙子龙孙?顶多罚抄书、默课文,或者站着听课,跟现在罚站差不多。侍从更得老实,外面候着,敢乱动乱说话?找死。
皇子或老师违纪,惩罚也狠。乾隆有次发现皇子在圆明园翘课,不仅申斥皇子,连带老师也受牵连,还把事情写出来贴上书房,跟现在“记过处分”一个意思。末了还有次抽查,发现老师翘课,乾隆怒了,连刘墉刘大人一块儿罚了。这考勤,比现在学校严多了。

大量“学霸”皇子们涌现
这么严的教学,皇子里出了不少“学霸”。康熙就是个例子,他跟传教士学天文、数学、地理,还学拉丁文,数学造诣深,方程里的“元、次、根”据说都是他译的。现在数学学霸跟他比解方程,未必能赢。他儿子们也个个厉害,可惜皇帝只能一个当,落败的就成了阶下囚,但才能抹不掉。
比如康熙三子胤祉,搞文化的,组织编了《律历渊源》和《古今图书集成》,前者数学分册堪称当时最权威的数学百科全书,后者是包罗万象的大百科。他还擅长书法,康熙景陵的碑文就是他写的。可惜卷入皇储之争,被雍正禁锢在景山。九子胤禟,外语天才,除了满语汉语,还自学俄文,甚至用拉丁字母标满文,发明了一种“加密文体”,结果成了罪状。他还喜欢发明,给西征的十四哥胤祯画过战车结构图。可惜支持八阿哥胤禩,被削宗籍,改名叫“塞思黑”,死在狱中。弘历就是乾隆,汉文化造诣深,设计的清漪园(颐和园)是世遗,一生作诗比全唐诗还多,四十五岁学藏语,没多久就能跟班禅谈佛法,还是书法鉴赏家。永瑆,乾隆十一子,书法家,和刘墉他们并称“乾隆四家”,但特抠门。马死了不埋,要做成“全马宴”;媳妇嫁妆全没收,美其名曰“代保管”;府里专门建金库存钱,只进不出。读书读成这样,也是绝了。
皇子们的侍从,在皇子读书的时候一定是老老实实在教室外面恭候的,如果他们随意走动或是高声谈话,后果同样会不堪设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