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看看清朝护照真实样子-清朝时期的护照长什么样 (清朝护军是什么官)
看过,西游记,的人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,唐僧师徒4人拿着大唐通关文牒,走了那么多路,基本没碰上什么针对,除非妖怪拦路,女王留客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通关文牒便是大唐的,护照,,大唐强盛,所以唐僧师...
看《西游记》的时候,我总好奇个事儿:唐僧师徒四人拿着大唐通关文牒,走了十万八千里,除了妖怪想吃肉、女王想留客,基本没人敢找他们麻烦。说白了,那通关文牒就是大唐的“护照”,毕竟大唐当时牛啊,所以师徒几个出门,腰杆都挺直。
要说历史上的盛世,汉唐肯定绕不开;说到屈辱,清朝也躲不开。清朝虽然有过“康乾盛世”,但说到底就是回光返照,晚清一打鸦片战争,国门被撬开,洋人跑来做买卖,国人出去打工的也多了,护照这事儿就越来越重要了。
晚清那会儿国弱,好多国人出去不仅没尊重,还老被歧视。来来往往的人多了,护照就成了刚需。其实鸦片战争前,朝廷就发过“信函式集体护照”,最早能追溯到康熙二十八年,就是公元1689年吧,康熙派人和俄国谈判,弄了种给大臣们集体用的文件。虽然这玩意儿跟现在的护照差十万八千里,但好歹也算个“通行证”,能让人过边境。
结果鸦片战争一打,“天朝上国”的梦碎了,签了一堆不平等条约,那老式集体护照根本不够用了。西方诸国早就有个人护照了,清廷也不得不低头,开始慢慢发“单人单纸”的中国护照。海关和驻外领事馆被授权后,就能给进出境的国人办护照。那时候的护照哪像现在这么精致啊,看着就特简陋——其实就是一张盖着公章的纸,最上面从左到右写着两个大字“护照”,左边竖着写着发的时间,什么“光绪二十年正月十三日”。

技术不行,护照做得糙,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那会儿,中国护照上都没照片——照相那时候谁消费得起啊?你想啊,没照片咋认人?总不能捡到就能用,于是官员就想了个招儿:用文字描述长相。大千世界,人总有相似的,为了把人说清楚,护照上得写一大堆字,结果那纸出奇的大。比如1899年,清朝驻美国公使伍廷芳签发的那张,长87厘米,宽56厘米,堪称“史上最大护照”,展开比小桌子还宽。

那护照上好像还有17个字,听着挺硬气,但问题是,晚清时候外国在华领事馆也能自己发护照,根本不用清朝点头,你说这护照制度能跟现在比吗?差远了,持着护照的国人,也未必能享到该有的权益。
就这么一本小小的护照,其实也跟着国家命运走了好些年。要不是现在祖国越来越牛,“中国护照”可能还得靠几句空话撑场面,但现在呢,咱拿中国护照,心里是真有底气,关键时刻的含金量,连外国人都羡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