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-以辽守辽-熊廷弼为什么会反对孙承宗和袁崇焕肯定的 (以辽人守辽土)
熊廷弼为什么反对,以辽守辽,,是很多人要的问题?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,明末抗清战争是一段极其复杂的历史,期间相继出现过大量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,不过抛开这些表层现象不谈,真正在很大程度上决...
熊廷弼为啥死磕反对“以辽守辽”?这事儿得从明末那会儿说起。明末抗清那段时间,乱成一锅粥,出了不少让人佩服的人物。但撇开这些表面看,真正搅和那段历史走向的,其实是明、清两边的政治制度和军事政策不一样。
要说清这差别有点难,但咱能从“以辽守辽”这个政策里看出点门道。
先说说这“以辽守辽”到底是个啥理儿。它最妙的地方,不光是能帮明朝省点财政银子,还能让那些从外地调来的兵(客军)少拖后腿。
“以辽守辽”最早谁提的已经说不清了,但孙承宗、袁崇焕都挺认可,还真干起来了,朝廷里一堆文官和边关武将也都觉得这政策行。
为啥这么多人捧场呢?明朝打完萨尔浒之战,对后金就从进攻变成防守了。战略防守跟进攻可不一样,进攻就像快刀砍乱麻,防守呢,就跟钝刀子割肉似的,慢悠悠地疼。进攻得短时间内堆一堆人、粮、钱,猛地割块肉下来;防守却得稳住资源供应,定期放点血。这两种谁好谁坏,看情况,但对当时的大明来说,防守真不是啥好活儿。
明朝后期,全球都在闹小冰河期,北方冷得邪乎,庄稼收成差老鼻子了。老百姓不想饿死,只能造反。一时间,北方到处都是烽火连天的。
北方农民起义不光动摇了明朝的根,本来就空荡荡的国库更撑不住了。从这时候起,没钱成了明朝的噩梦之一。
可没钱归没钱,边关士兵的饷银还是得给,不然后金就该打到家门口了。咋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,成了朝廷最头疼的事儿。
巧了,“以辽守辽”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。因为它只招辽东本地人当兵,不用从别处调兵,这能大大减轻中央的财政压力,好让中央腾出手去平农民起义、恢复生产。所以文官们特爱这政策。
另一方面,孙承宗、袁崇焕这些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,也觉得“以辽守辽”靠谱。因为他们看得明白,明朝边军为啥不行?一大原因就是客军作战,没积极性。
一般来说,真正在乎一块地的,都是在这块地上土生土长的人。外地来的兵再厉害,保护当地的心思也没本地人狠。一旦打输了,难免怕战、躲战,不光自己拉胯,还影响其他人,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就垮了。
袁崇焕就直白说过“南兵脆弱,西兵善逃”,吐槽客军战斗力不行。
“以辽守辽”就是要建个以辽东军队为核心的防御体系,不让客军掺和。这样边军的斗志能纯一点,不受客军影响。毕竟辽东人就是生在辽东长在辽东,辽东就是他们的家,为了保家,那不得拿出十二分的劲儿?
那熊廷弼为啥不买账呢?要知道,熊廷弼可不是光会耍嘴皮子的言官,他是明末能跟孙承宗、袁崇焕掰手腕的名将,在辽东待久了,对那儿的情况门儿清。他反对“以辽守辽”,绝对不是一时脑袋热,有他自己的道理。
熊廷弼不支持,是因为他和孙承宗、袁崇焕想的不一样。孙、袁看重的是辽东军民的抗战热情,熊廷弼却看到了辽东的破败和穷困。
辽东为啥破败?原因多了,还都是老账,想改特难。
从明朝刚建立那会儿,北边蒙古的威胁就没断过。虽然朱元璋、朱棣把蒙古打服了不少,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好歹是当年横扫欧亚的铁骑,打不过整个大明,但在辽东撒个野还是没问题的。
蒙古劫掠就是辽东破败的一大原因。游牧民族嘛,总喜欢南下抢点生活物资。明朝这种事儿挺常见的,但真正让辽东开始破败的,是隆庆年间明朝跟左翼蒙古的冲突。这冲突规模不大,老被人忽略,但左翼蒙古记恨上明朝,老往辽东报复性劫掠,辽东就这么开始衰败了。
后来,辽东为了支援万历朝鲜之战,又折了不少精兵强将,导致辽东军事体制从上到下崩了,战斗力直线下降。
再往后,辽东又遭天灾,贪官还一个劲地搜刮,底层经济全毁了,整个辽东从下到上都一副破败样。
熊廷弼到辽东的时候,正好赶上那儿天灾人祸不断,老百姓到处躲着官府,不想沾边。朝廷拨的钱又让地方大官克扣了,根本帮不到底层百姓。在熊廷弼眼里,这样的辽东,不造反就不错了,还想“以辽守辽”,简直是开玩笑。
站在后来看,“以辽守辽”这政策是失败了,但失败的原因值得琢磨。
萨尔浒之战后,明朝短时间内抽不出太多人、财、物去打后金,才有了“以辽守辽”。但实际上,“以辽守辽”只能是个过渡政策。
从国力上看,大明碾压后金没问题。就是刚打完败仗,不适合再硬刚。要是明朝当权者能明白这点,就能借着“以辽守辽”的空档,攒够力量反攻后金。
但倒霉的是,这时候明朝内部农民起义闹得欢,把这政策的结束日期往后拖了又拖。这就坏事了,辽东的豪强势力集团就这么起来了。
豪强势力不光在辽东有,自从土木堡之变后,卫所制垮了,募兵制成了主流,边关将门搞自己的小地盘的趋势就越来越明显。
因为募兵制,士兵的粮饷、训练都靠主将,特依赖主将。主将愿意的话,就能在军队里安插自己人,排除异己,拉帮结派,最后在驻扎地形成豪强势力。
最有名的就是李成梁,明朝后期最能打的将领之一。他在辽东镇守几十年,打了十大捷,除了开国那几个老将,没人战功比他高。
但能力和品德成反比,李成梁骄奢淫逸,任人唯亲。史书上说他把辽东商人的好处全捞自己腰包了。他还特看重战功,打仗的时候老杀老百姓冒功。
安插亲信方面,李成梁更是绝了。他用自己的家丁当私兵,打仗时家丁上,打完赏赐也给家丁,家丁立功就升官,普通士兵别说分功劳,经常连饷银都领不着。
这就导致辽东的主要军事力量都打上了李成梁的标签,他死了,他儿子们还把持着辽东的军队。
豪强势力起来了,确实加强了辽东的战斗力,对打后金有好处。但作为一个脱离中央控制的军事集团,明朝中央能有好脸色吗?
明朝后期,弹劾边关将领的奏折就没断过。熊廷弼、袁崇焕、李成梁,都被言官刁难过。皇帝对他们也不客气,罢官的罢官,下狱的下狱,最惨的袁崇焕还被凌迟了。
这么干当然是为了保中央权威,但问题是文官们根本不懂打仗。他们为了扳倒一个边将偷着乐的时候,压根不知道自己把大明往火坑里推了一把。
看明末历史,大将投降后金,然后掉头打自己人的事屡见不鲜。要是几个还能怪将领本人,但这么大规模投降,只能是制度的问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