燕王朱棣起兵造反-明朝其他的亲王为何没有反抗 (燕王朱棣起兵谋反)
燕王朱棣起兵造反,朝廷大军讨伐之时,大明其他的亲王都在干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,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,给大家一个参考,所谓的造反,指的是发生于建文元年,公元1399年,七月至建文四年,...
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那会儿,朝廷大军都打上门了,大明其他那些王爷都在干啥呢?估计不少读者都好奇,今儿就掰扯掰扯。
说的就是建文元年(1399年)七月到建文四年(1402年)六月这三年,朱棣跟建文帝朱允炆打的“靖难战争”。两边一个是朱元璋的四儿子,一个是朱元璋的孙子,这皇室内战打得那叫一个热闹。
要不是太子朱标死得早,按理说朱元璋走了就该朱标即位,后面哪有这些事儿。可朱标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没了,老皇帝没办法,只能选年轻的朱允炆当接班人。这时候朱元璋年纪也大了,没精力再像培养朱标那样带朱允炆了,能做的就是给孙子铺铺路。
于是朱元璋干脆利落地,把太子党的老臣蓝玉他们一锅端了,又让自己的儿子们,比如晋王朱棡、燕王朱棣这些,去边疆掌兵,守着边防。结果朱允炆这小子,从小在文人堆里长大,被江南那些地主出身的文官带着跑,一上台就搞改革,核心就俩字:“以文抑武”,外加“打压藩王”。燕王朱棣向来是刺头,朝廷看他不顺眼,总想着除之而后快。那朱棣真反了之后,其他王爷都是啥反应?今儿就唠唠。
靖难战争前各藩王现状
朱元璋这生育能力,也是没谁了,26个儿子,除了老大朱标和小儿子朱楠,剩下的24个全封了亲王。这24位王爷,大概能分三类:
第一类:无子除国。
就是第八子潭王朱梓和第九子赵王朱杞,没儿子,封国被朝廷收回了。
第二类:尚未就藩。
比如鲁世子朱肇煇(第十子鲁荒王长子)、第二十子韩王朱松、第二十一子沈王朱模,一直到第二十五子伊王朱,这些都没来得及去自己的封地。
第三类:戍边亲王。
这可就多了,次子秦王朱尚炳(封西安)、第三子晋王朱济熺(封太原)、四子燕王朱棣(封北平)、五子周王朱橚(封开封)、六子楚王朱桢(封武昌)……一直到第十九子谷王朱橞(封宣府),全是在边疆守着的。
对建文帝来说,论辈分比朱棣高的,是嗣秦王和嗣晋王,可这俩都是第二代王爷,声望、经验都比不上燕王。所以朱棣在宗室里,其实就是事实上的老大。而且虽然明初亲王都有三卫兵,但能管着本省都司的,当初就晋王和燕王。后来晋王朱棡没了,就剩朱棣一个了。《明太祖实录》里写过,山西的卫兵归晋王节制,北平的归燕王,军务大事既要上报朝廷,也得让王爷知道。
第一招:项庄舞剑,意在沛公
朝廷心里门儿清,燕王不除,后患无穷。可怎么动手呢?得找个由头。于是建文帝听了黄子澄的,先拿燕王他弟周王朱橚开刀,试试水。
洪武三十一年八月(朱元璋刚走没俩月),曹国公李景隆带兵突袭河南,把周王朱橚、世子朱有燉他们全家老小全抓南京去了。朝廷一边严刑拷打周王,一边让燕王朱棣去议罪。
朱棣当时正给朱元璋守丧呢,听到这消息,吓得不知道该咋办,《明太宗实录》里说他“忧悒成疾,见敕惴惴不知所为”。周王是亲弟弟,但自个儿小命更要紧啊。朱棣在北平混了二十年,啥场面没见过?立马给朝廷上书,搬出《皇明祖训》,义正言辞地说,要是周王真有罪,按祖办;要是有冤,求陛下宽恕。朝廷这一拳,跟打棉花上似的,使不上劲儿。
第二招:编织罗网
虽然“敌不动我不动”,但朝廷不能干等着。很快一张大网就朝朱棣罩下来了。第一步,借口“备边”,把燕山三护卫的兵调去开平,断了朱棣和北平城的联系。《明史纪事本末》里写,齐泰跟建文帝说,北边有警报,派兵去开平防边,再把燕藩的护卫兵调出塞,去了他的羽翼,才能动手。建文帝同意了。
第二步,接管北平城防。工部侍郎张昺当北平布政使,谢贵、张信管北平都指挥使司,军政大权从燕王手里拿走了。
第三步,调兵合围。都督宋忠、徐凯、耿瓛带兵分别驻开平、临清、山海关。宋忠是锦衣卫出身,朱元璋的老部下,带三万精兵扎开平,还把燕山三卫的精壮都划到他麾下。临清是运河枢纽,徐凯在四川平乱有经验,跟朱棣没交集。山海关是辽东门户,耿瓛是开国元勋耿炳文的儿子,他老婆是朱标的女儿。这三路全是建文帝的心腹,灭燕已经是“箭在弦上”。
第三招:剪除羽翼
外围搞定,就该收拾朱棣可能的帮手了。青州的齐王朱榑,以前跟朱棣一起出塞过,万一他在青州起兵,朝廷就得腹背受敌。大同的代王朱桂,跟朱棣是连襟(都是徐达的女婿),大同在西边,是朝廷大军的缺口。于是齐王、代王全被废了。
荆州的湘王朱柏,当年跟燕王朱棣一起看了皇太孙册封大典,就他们俩。荆州控着长江天险,湘王可能知道太多秘密,朝廷怕他帮朱棣偷袭南京。结果湘王特硬气,面对官军,整理好衣冠,点着宫殿,全家跟着自焚了。
到了六月,远在云南的岷王朱楩,跟燕王八竿子打不着,突然也被废为庶人。为啥?因为他跟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不对付,朝廷为了拉拢沐家,牺牲个叔叔算啥?后来云南军队确实一直帮朝廷打仗。
万事俱备,就差个借口了。巧了,燕山护卫百户倪谅告密,说王府官校于谅、周铎他们要谋反。朱棣还想蒙混过关,使出“装疯”的招儿,在市井里胡言乱语,抢吃的,满地打滚。可他没想到,王府长史葛诚早就投靠了朝廷,装疯也没用。建文帝立刻派人抓燕王府的人,还要抓朱棣本人。
没退路了,只能反了。七月初一,朱棣正式起兵,三年的靖难战争开始了。这时候手里还有兵权的王爷,剩下9个:秦王朱尚炳、晋王朱济熺、楚王朱桢、蜀王朱椿、肃王朱楧、辽王朱植、庆王朱栴、宁王朱权和谷王朱橞。
事不关己,高高挂起
燕王起兵,其他王爷虽然心里“兔死狐悲”,但也没人帮他。毕竟北平一地对抗朝廷,怎么看都是找死。
所以燕王七月十二号打下怀来后,镇守宣府的谷王朱橞有点慌。怀来离宣府才两百里,骑兵两天就到城下了。谷王虽然也出过塞,但自个儿几斤几两门儿清。打肯定打不过,投降一起死?于是这位谷王殿下做了个“聪明”决定——跑南京。建文帝还挺满意,没料到这叔父后来成了打开金川门放燕军进城的人。
八月,建文帝下诏,让辽王朱植和宁王朱权学谷王,放弃封地回南京。辽王听话回去了,宁王却抗旨,结果被削了护卫。说实话,《明史》说宁王“善谋”,但从这事看不出来。抗旨就是跟朝廷撕破脸,有朱棣在前头,朝廷肯定不会放过他。这时候不赶紧跟四哥合兵,居然眼睁睁被解除武装?要不是朱棣后来偷袭大宁,宁王下场比湘王强不了多少。《明太宗实录》里写,丙寅那天,谷王先跑了南京,齐泰他们怕辽王、宁王帮朱棣,建议全召回来。辽王到了,宁王被削护卫。
辽王、谷王一走,燕王、宁王合流,手里有兵的外藩王就剩6个:秦王、晋王、楚王、蜀王、肃王、庆王。
这6个里,秦王、肃王、庆王在西北,跟主战场没关系。楚王在湖广,蜀王在四川,跟朱棣没利益冲突。晋王朱济熺呢,虽然朱棣建文二年(1400年)打过大同,但负责救援的李景隆,晋王好像没掺和。
建文帝削藩太狠,这几位王爷都袖手旁观,看戏。楚王、蜀王手握重兵,在宗室里威望也高,要是他俩帮朝廷打朱棣,“奉天靖难”的谎言就戳破了,兵源问题也能解决。
其实耿炳文在真定兵败后,监察御史康郁就上书,让建文帝放了齐王,给湘王平反,把周王放回南京,再请楚王、蜀王出来辅政,让他们劝燕王罢兵。可惜削藩上头的朱允炆哪听得进去?不削他们就不错了,还想辅政?
《明史纪事本末》里写了,康郁说:“...伏愿兴灭继绝,释齐王之囚,封湘王之墓,还周王于京师,迎楚、蜀为周公,俾其各命世子持书劝燕,以罢干戈,以敦亲戚,天下不胜幸甚!”奏折上去,建文帝没用。
燕王起兵,那些实力强的王爷,要么跑路,要么装傻,要么跟着反,就是没人帮朝廷打朱棣。说明建文帝把宗室全推到对立面了。洪武朝的武勋贵族,也跟他貌合神离。朱允炆这激进削藩,最后还是自食其果。
建文四年(1402年)六月十三,谷王朱橞开金川门,放燕军进城。六月十七,朱棣登基。七月八,楚王朱桢来朝。八月十二,晋王朱济熺来朝。九月上旬,秦王、蜀王、肃王、庆王全来了。王爷们用实际行动,站了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