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样都是尸谏-明朝和清朝荣誉为何天差地别 (同样同样)
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,明清尸谏,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,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却让人荡气回肠的篇章,那就是尸谏,尸谏一度成为文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荣誉,文臣敢说真话,为了江山社稷敢于坚持真...
明清时候的尸谏,真是个挺特别的历史篇章。
中国古代历史上,有个特别让人心潮澎湃的事儿——尸谏。曾经是文人们心里最高的荣誉,文臣敢说真话,为了江山社稷死磕真理,不惜用命去拼,就想叫皇帝改改那些不得人心的做法。这种行为,一度被认为跟武将战死沙场一样光荣,连朝廷和民间的人都挺认可,成了士大夫们信奉并追着跑的一种高尚精神。

要说靠尸谏出名的,最响的还得是屈原。这哥们儿,本来是王族出身,结果楚君听信谗言,朝政乱成一锅粥,屈原既没机会施展抱负,还被人陷害流放。最后干脆用死来叫醒大家。他成了当时的政治牺牲品,但这一死,却成了中国人心里永远的疤,成了气节的代名词,流芳千古。现在每年还过端午祭奠他。

屈原
这精神后来就传下来了,朝代更替里,总有些文人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,用命来拼,还觉得死得光荣,用死表明心志。这既是弱者的无奈,也常常让历史记上一笔,吼出声来。尤其到了明朝,皇权更重了,宰相都没了,内阁首辅各管一摊,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,互相参奏,甚至当场对骂。要是皇帝再不靠谱,那些耿直的臣子更直接以死抗争,死谏的事儿一下子多了起来,不光数量多,还有集体上吊的(尸谏)。
从朱元璋那会儿起,明朝的言官就成了朝堂上一道“风景线”。御史王朴,老跟朱元璋抬杠,朱元璋要杀他,说认个错就拉倒,王朴直接怼回去:“臣要是没罪,凭啥杀我?有罪,活着又干啥?今天我就求个痛快死!”还有大理寺卿李仕鲁,政见不合,跟朱元璋说:“皇上,我都上书29次了,您当耳旁风,那我告老还乡!”说完把笏板往地上一摔,骂朱元璋“放着圣贤的学问不要,信什么歪门邪道(佛教)”,就求一死。朱元璋气得让锦衣卫把他拖出去,锦衣卫早就恨李仕鲁了,直接给摔死了。蒋文旭在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后,也骂他“传孙不传子”,最后也没好下场。这些人死得是真惨,但朱元璋冷静下来,还真琢磨过他们的话,比如李仕鲁说不能弃儒尊佛,后来朱元璋还真改了些。

要说最狠的,得是明武宗朱厚照这事儿。这位爷历史上出了名的荒唐,想溜达着南边享乐,结果惹得集体进谏。史料里写,“吏部郎中张衍端等十四人、刑部郎中陆俸等五十三人继之,礼部郎中姜龙等十六人、兵部郎中孙凤等十六人又继之”。朱厚照怒了,当场把五十人活活打死,一百七十人罚跪午门五天,六个扔进大牢。君俩这下可闹掰了,但不怕死的还是前赴后继,又有一百多个人挨板子,十一个被打死。最后,这种不要命的集体死谏,硬是把明武宗的南巡计划给搅黄了。

明武宗朱厚照剧照
嘉靖四十五年,清官海瑞写了个《治安疏》,直接把朝野震住了,民间那会儿对死谏言官的追捧,简直到了顶。
明朝这些敢死谏的名臣,一个个都跟屈原似的,为了气节死磕到底,跟历史上所有为真理从容赴死的人一样,都是咱们该记一辈子的英雄。
可到了清朝,这事儿就变味儿了,挺戏剧性的。
先说清末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死谏。第二次鸦片战争,清廷打输了,签了丢人的《北京条约》,里头有条规定,以后跟外国签条约都得用英文。1862年,总理衙门搞了个“同文馆”,招学生学外语,1867年又开了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天文这些课。明明是好事儿,可有个叫杨延熙的,死活反对这些“西学”,给朝廷写了篇又臭又长的奏折(五千多字!),上来就给朝廷扣了十大帽子,大概意思就是“忘了大耻,光顾小耻”,搞洋务是丢人,咱们中华啥都好,用不着学洋人,学洋文的都是汉奸!让正经科举出身的读书人,去跟洋人学天文数学,被洋人带坏不说,肯定要跟洋人“里应外合”造反。总之就是死活让停办同文馆,他还备了棺材,准备以死抗议。

倭仁及其书法作品
这文章吧,典型的道德绑架,打着爱国旗号阻止国家进步,结果还真忽悠了一群人,连曾国荃这种大官都信了。
还拉来个重量级盟友:同治帝的老师倭仁。这位道德标兵更狠,一上来就用君子小人之类的大道理,给咸丰帝上书,反对学西方技术,说啥西学进来,读书人会数典忘祖,甚至亡国灭种。他反对同文馆的理由,跟杨延熙一样,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毒蛇觉得:清朝本来就没几个敢进谏的,因为朝廷长期搞奴化政策,文字狱大兴,敢说真话、坚持真理的人早就被整得差不多了,剩下的就是些迂腐顽固的守旧派。反对同文馆不奇怪,他们甚至辛亥革命后都不肯剪辫子,奴性已经刻到骨子里了,士大夫那点气节,早就变成完全不会思考的奴才样了。
结果呢?这些守旧派天天喊着爱大清,最后硬是把大清给整进了灾难的深渊。